▲中國環流器二號M。(圖/取自中國科學院、中核集團網站)
記者陳政錄/綜合報導
「人造太陽」成為現實?今年初中國核工業集團放出訊息,表示其新一代可控核聚變研究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預計於2020年投入運行。大陸官媒《人民日報》海外版也刊出專文介紹,表示若核聚變能實現和平利用,將有助於解決全球的能源問題。
根據中核集團研究人員說法,人造太陽設備,將能達到攝氏2億度高溫,大約是太陽核心溫度的 12 倍,在此高溫下將產生核融合反應,並釋放出能量。
▲該裝置預計2020年投入正式運行。(圖/取自中國科學院、中核集團網站)
據了解,中國大陸研究核聚變起於1955年,科學家提議展開中國的「可控熱核反應」研究,到1984年,中國環流器一號(HL-1)建成;1995年,中國第一個超導托卡馬克裝置HT-7在合肥建成,而預計2020年投入運行的「中國環流器二號M」,類型上也屬於托卡馬克裝置,它將成為中國規模最大、參數最高的磁約束可控核聚變實驗研究裝置,其等離子體體積為中國現有裝置的2倍以上。
托卡馬克裝置是一種核融合反應器的名稱,其概念從 1950 年代開始成形,並由蘇聯科學家命名,為俄語「環形真空磁線圈」(toroidal chamber with magnetic coils)的縮寫。正如其名所敘,托卡馬克裝置設計是一個環面,在其中極高溫的電漿被約束和加壓,以用來進行核融合反應。
從技術上來說,中核集團的反應器,由20組環向場線圈中心段組件,和中心螺旋管線圈裝配而成,總體重量約90噸,因產生能量的核聚變原理與太陽光的原理相似,也被稱為「人造太陽。」
中核集團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院長段旭如強調,可控核聚變是目前人類認識到,可以最終解決人類社會能源問題和環境問題、推動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他還說,從ITER計劃的進展,以及國際核聚變發展進程看,我們有信心到本世紀中,實現可控的核聚變發電。
▼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圖/記者蔡浩祥攝)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