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也要量血壓!周邊動脈疾病「嚴重恐截肢」 踝臂比小於0.9當心了

2020年01月30日 15:41

腳也要量血壓。(圖/振興醫院提供)

▲腳也要量血壓!周邊動脈疾病「嚴重恐截肢」,踝臂比小於0.9當心了。(圖/振興醫院提供)

記者嚴云岑/台北報導

周邊動脈疾病好發於下肢,因身體有多處血管栓塞,發生心肌梗塞風險是一般人2至3倍,缺血性腦中風風險則比一般人高4倍,約2成患者1年內會因中風或心肌梗塞住院甚至喪命。醫師表示,要揪出周邊動脈疾病,最好的方法為「幫腳量血壓」,以上臂血壓做分母,當指數小於0.9,就代表有下肢動脈血管阻塞現象。

振興醫院心臟血管內科主治醫師黃建龍表示,周邊動脈血管疾病以小腿肚處最常見,行走時因肌肉缺血引發疼痛,以致無法持續行走,雖然休息後疼痛可緩解,但行走時也會變得走走停停,稱之為「間歇性跛行」。該疾病在55歲以上第二型糖尿病,且有吸煙、高血壓等1種以上心血管疾病危險因子的患者中,盛行率更達17.5%。

周邊血管疾病患者輕者只是走路時腳會痛,重者則會造成下肢發生壞疽甚至需要截肢。目前最常使用篩檢方式,是測量四肢的血壓,足踝處量得收縮壓做分子,上臂處量得做分母,計算出兩者比值,即「踝臂血壓指數」,當指數小於0.9,即很可能有下肢動脈血管阻塞現象,指數越小,阻塞可能性就越高,此時可進一步經由血管攝影來證實。

黃建龍提到,周邊動脈疾病一旦確診,可透過運動訓練與藥物治療雙管齊下,前者可改善血管內皮細胞擴張血管功能、減輕血管發炎反應、改善骨骼肌肉的代謝、血液黏稠度,以增加肌肉組織氧氣利用效率、減少肢體缺血,進而改善疼痛症狀和步行距離。藥物治療則是透抗血小板藥物,降低中風、心肌梗塞等發生機率。

至於對於有症狀、嚴重周邊動脈阻塞疾病的患者,外科血管繞道手術則為傳統治療首選。黃建龍表示,患者術後血管再阻塞率低,可用於有多處狹窄或阻塞的病患,但手術時需全身麻醉、較細小的血管手術困難或預後不佳等缺點。呼籲患者應提高警覺性,及早獲得適當治療,改善生活品質,避免截肢的遺憾。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