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見/小英總統的D-Day

▲▼             。(圖/記者遠見雜誌攝)

文/李建興  圖/張智傑

2020年總統大選終於在眾聲喧譁中選出了未來四年的台灣領導人。我會以「眾聲喧譁」詮釋這次選舉,其來有自。

畢竟,對所有外媒來說,這應是台灣史上最具關注度的一次選舉;就美中兩大強國而言,也是他們使力最深的一回;以台灣選民的視角,韓國瑜蓋牌後,民調瞬間撲朔迷離,進而讓一開始十分篤定的盤勢打了馬賽克,最後致使患得患失的兩大支持陣營,紛紛現身表態,衝高了投票率。

照理說,既然選情如此火熱,加上當前傳媒平台又這麼發達,應能在選前為未來台灣討論出最適的路線。而且,就算無法梳理出最佳政策,最起碼也能依稀辯證出台灣人的「最大公約數」。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殊不知,整場選戰下來,該有的政策論述幾乎被鋪天蓋地的八卦、戲謔給取代,所以當張力十足的選舉大戲結束後,留給全民的,是一些若有所失的「政策懸案」。

儘管拿到817萬票的小英成了史上最具民意基礎的總統,然而,從韓陣營仍較四年前的朱立倫多拿了171萬票,加上國民兩黨的政黨票又是五五波來看,都在在顯示,台灣並未如想像中的共識漸成。

於是,小英總統依舊得面對分歧對立的意識型態,而台灣人也愈來愈難糊弄,「下架政治人物」已成為選民慣性,可以想見,未來四年並不輕鬆。

向執政者道出真相,盼危機化為轉機

或許因為《遠見雜誌》向來關心未來趨勢和國家產經格局,在選前,主跑各路線的同仁們,就接獲產業各界的請託,紛紛希望能藉由媒體的力量,告訴未來的總統:「台灣所剩的時間不多!」

確實,在我們傾聽、蒐集各方意見後,竟發現,除了現下吵得紛紛擾擾的年改、黨產、低薪……問題外,台灣居然還有太多從前未被仔細論述,但既急又重的「癌末」議題,若再不解決,就等著被宣告不治。

諷刺的是,在《遠見》同仁研究採訪下,發覺這些議題個個都有明確的數據、精準的引爆日期警示著台灣,只是因為過熱的政治使人盲目了。

舉例而言,今年起,如無意外,台灣將淪為出生率低於死亡率,人口負成長的「生不如死」國度,同時,RCEP簽訂後,台灣更確定成為「世貿孤兒」了;2021年起,核二廠的幾個機組將陸續除役,台灣電力很可能出現斷崖式的缺口,同一年,台灣也被預測為全球人才赤字最嚴重的國度(頁112)。

很抱歉,媒體既為第四權,我們得在選後政治口水尚未消退前,當起「國王新衣」裡的那個煞風景的孩子,向執政的大人們,道出真相。

1944年6月6日,二次大戰盟軍啟動諾曼第登陸,解放了被德國占領的法國,也奠定了盟軍的勝利基礎,此即為眾所周知的D-Day。令人玩味的是,後人反而對「D」字有許多衍生性的解讀,一如指定 (Designated)、決斷(Decision)、毀滅(Doom)甚至是死亡(Death)等,殊不知,它單純只是「Day」的字首罷了。

但此時此刻,好適合用在台灣!到底《遠見》所點出的經濟、人才、能源、人口以及觀光的五大D-Day,對小英總統只是Day?還是足以讓執政團隊正視,指定、決斷政策,最終化危機為轉機的D呢?但千千萬萬別再坐視不理,讓「亡國感」成為真實。

【本文摘自遠見雜誌2月號;更多文章請上遠見雜誌官網:https://www.gvm.com.tw/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