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定義驗證台灣「有社區傳播的徵兆」 3風險分析關鍵在國外疫情

▲▼疾管署說明新冠肺炎疫情,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圖/記者李毓康攝)

▲新冠肺炎疫情出現2例本土個案,中央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坦言,這是台灣第一次出現社區傳播警訊。(圖/記者李毓康攝)

記者黃翊婷/綜合報導

新冠肺炎(COVID-19)台灣出現首例死亡案例,掀起民眾對於是否有社區傳染的疑慮。獨立醫療媒體「MedPartner美的好朋友」小編16日晚間在臉書粉絲專頁PO文分析,要達成社區傳染有4個定義,例如國內案例多於國外感染案例,但台灣目前尚未出現這樣的狀況,況且第19例也並非完全沒有接觸史,現階段可以認為是「有發生社區傳播的徵兆」,應該要努力的是做好疫調與防護鍊等預防措施。

小編在文章中提到,第19例患者是一名白牌計程車司機,本身沒有出國旅遊史,但是多數乘客來自中港澳,1月27日出現症狀之後,直到2月3日才診斷為肺炎,此時還未確診為新冠肺炎,接著在2月15日死亡,之所以會發現這個案例,是政府自2月12日起要求全國各醫療院所,再次檢驗「流感篩檢為陰性」的患者,才在113件檢體中發現這唯一的一例。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小編解釋,如果按照原本的檢疫規格很有可能會沒發現這一例,但也希望大家不要覺得這是防疫人員輕忽,畢竟規劃檢驗標準要考慮到檢驗量能,也就是說,如果一天只能驗500個,標準卻放很寬,一天送進5000個檢體,「那除了驗不完以外,抓不到的還是很可能抓不到。」

至於民眾最關心的「這是不是社區感染」問題,小編表示,社區感染必須符合4個定義,包含確診者找不到傳染的來源、國內案例多於國外感染案例、持續性的傳播鍊(比如一傳十、十傳百)、廣泛發生群聚感染事件,台灣目前並未真的達到這些前提,也還無法確定確診者一定是被中港澳人士傳染,只能說是「有發生社區傳播的徵兆」,現階段要努力的是做好疫調與防護鍊等預防措施。

▲▼因應新冠肺炎疫情,北市國父紀念館在入口擺放消毒用酒精供遊客使用,並一律在入場前量測體溫,武漢肺炎,防疫,額溫槍,病毒,流感,COVID-19,景點,觀光。(圖/記者李毓康攝)

▲民眾出入人潮較多的公共場合應配合戴口罩、量體溫。(圖/記者李毓康攝)

小編也提醒,沒人敢說未來不會爆發社區感染,在醫療體系沒有崩潰的狀況下,即使發生也有很大的機會可以將疫情控制住,所以希望民眾不要混亂、不要隱匿疫情,努力配合防疫政策,盡量避免出入人潮擁擠的公眾場合或是航空旅行,少了可能的感染者或需要被隔離者,就能降低檢疫人員、疫調人員、檢驗能量甚至醫療能量的消耗。

「現在醫療院所的口罩已經大致上足夠,產能也還在繼續上升中。大家沒必要,就不要隨便跑醫院,這很重要。」小編說,新冠肺炎會是一場持久的團體戰,就像馬拉松一樣,在國外疫情還未獲得控制之前,台灣的挑戰就會持續下去,民眾現在除了保護自己以外,更要支持「前線將士」,才有辦法讓大家一起順利度過危機,「台灣加油!台灣人,加油!」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