驗4次才確認陽性!醫療粉專3點揭「明明染病卻驗不出」可能:病毒量是關鍵

2020年02月20日 12:07

記者張嘉晏/綜合報導

台灣新冠肺炎(COVID-19)19日下午新增第23例確診,個案為死亡白牌司機的的妹妹,第四次採檢時才確認為陽性。對此,醫療粉專「MedPartner 美的好朋友」也在臉書發文,解釋為何驗了這麼多次才驗出病毒的可能原因。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19日指出,第23例個案檢驗的過程相當曲折,初採為陰性,第二、三次卻變成弱陽性,直到第四次才終於確定是陽性。

▲▼中部家庭群聚確診餐廳座位圖。(圖/王譯萱製)  

▲白牌車司機家人接續確診。(圖/王譯萱製)

「病毒是不是真的很狡猾?到底要驗幾次才安心?」美的好朋友19日晚間發文,用3點說明「為何明明感染肺炎卻驗不出的可能性」。團隊首先表示,要採檢出陽性反應,必須要有一定的病毒量,「如果病毒量太少時,可能呈現陰性或者是弱陽性反應。」

第二點則是「感染部位主要位在下呼吸道」,也就是氣管和肺部,這些部位的病毒量可能才會比較多,而上呼吸道的咽喉、鼻黏膜,可能因病毒量較少,採檢時抹不到足夠的量而呈現陰性。第三點則是「感染初期病毒量較少」,所以驗不太出來。

總結上述幾點可以整理出,如果採檢時反應為陰性,有以下3種可能,包含真的沒有感染、初期感染或是病毒集中在下呼吸道。

▲▼武漢肺炎,新冠肺炎。(圖/路透社)

▲檢測工作相當考驗防疫人員的專業。(圖/路透)

粉專也大力稱讚我國檢疫人員,表示他們做檢測絕對不是隨便拿東西到喉嚨挖一挖而已,從這個案例就可以知道,檢疫人員是很謹慎的,就算第一次測出陰性也不會輕易放過。

「這種案例,如果發生在其他國家,說不定就被放掉了。」團隊認為防疫是件很科學的事,要對什麼人採、採幾次、怎麼採或是如何判斷,都高度考驗防疫人員的專業能力。

團隊也說,病毒雖看似狡猾,大家也不必過度恐慌,但仍要保持高度警覺,「因為這個病毒的無症狀感染者,甚至是無症狀傳播者,都是防疫上的大挑戰,我們只能持續努力,讓社區傳播的時間持續往後拉,給我們更多的時間備戰。」

►Follow網路流行風向,點我加入官方Line@帳號!

►滑新聞還能變美,偷偷分享少女秘密!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