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台威權象徵密度高!楊翠:每20平方公里就有一個

2020年02月28日 10:49

▲▼立法院新會期開議,促轉會代主委楊翠。(圖/記者李毓康攝)

▲促轉會代主委楊翠。(資料照/記者李毓康攝)

記者黃巈禾/台北報導

對於清除威權象徵進度,行政院促轉會代理主委楊翠28日表示,以平均數來看,包括銅像、中正堂、路名等加起來的威權紀念物、威權象徵,「每20平方公里左右,就有一個」,這個密度算是高的。

楊翠上午接受廣播節目《寶島聯播網》專訪時指出,依據世界各國進行的轉型正義,首先,去威權化是非常關鍵且必須要做的事,依據促轉條例第5條規定也是,因此,威權象徵必須要處置;其次,也會有多元處置方案,像是用藝術方式轉替等。

楊翠再指,第三,開啟溝通對話平台,這是轉型正義的過程,台灣社會比較常把去威權象徵簡化成拆或不拆的二元對立,若簡化就會減少對話空間,移除掉了,大家也不了解為什麼要移除,要讓大家了解為什麼要做威權象徵的處置。

楊翠提到,促轉會在過去一年,已邀集中央部會召開3次協商會議,各中央部會依經費和歷史情感處理,促轉會則持續追蹤威權象徵的拆除進度,已經有一定成果,等到成果差不多時,就會統一對外宣布成果。

至於進度比較慢、態度還在猶疑的中央部會,楊翠表示,促轉會3月後會與中央部會、地方政府展開持續的溝通協商,讓去威權象徵的意義可以被展開。

在溝通協商的過程中,楊翠坦言,推動的過程當然是比較困難一點,「我們上任之後,我想我們做了一個以前沒有人做的」,台灣要做這些事情比較容易一點就是清查,清查了全國公共空間的威權象徵的數量。

楊翠提到,像波蘭是用法來處理包括像路名的象徵物,但也是遇到困難,那就是數量到底有多少、在哪裡?標的本身不明確;而台灣第一階段就是花了很多時間,做了很多清查,清查是要地方政府回報,促轉會則要先比對,地點也要再確認,都完成之後才能進行部會協商。

楊翠提及,過程當然很艱難,但轉型正義就像德國的專家分享的那樣,轉型正義是非常漫長的馬拉松,不是短跑衝刺一下就完成,沒那麼簡單,像德國對納粹威權象徵的清理,從戰後就開始做,到現在還在進行。

楊翠認為,威權象徵是最難的,不是只有物像難,兒是象徵物所延伸出來的文化心理、文化意識形態,這是需要討論的,不是把象徵物拿掉就解決了,有些威權象徵已經內化,因此,溝通討論的過程非常重要,不管中小學或大學,希望在內部建立溝通平台。

有關全台威權象徵數量有多少?楊翠透露,包含慈湖在內的銅像有1000多件,以平均數來看,包括銅像、中正堂、路名等加起來的威權紀念物、威權象徵,「每20平方公里左右,就有一個」,這個密度算是高的。

楊翠強調,轉型正義是要處理過去威權統治時期國家所做的不義,並非針對特定政黨,也不是針對國民黨支持者,如果特定政黨感受到為什麼黨產要被提出來,只是更加凸顯過去有黨國不分時代。

楊翠提到,如果促轉會延長1年,可以將轉型正義規劃及推動更好,但台灣轉型正義工作,不是促轉會在位幾年就能完成,不是10年、20年就能全部做完,像德國處理轉型正義持續30年至今。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