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自己需要時間,但不是光等就好,「自己」是在一次次摸索中捏出來的,是個偷懶不得的過程。(圖/取自免費圖庫Unsplash)
作者:Cinyee Chiu
摘自:《人生就求一次如魚得水:紐約金獎插畫家的自由生活提案》
【重要而不緊急的任務】
在德國科隆停留的一個禮拜,我們借住一位跟我同齡的德國朋友家。
聊到教育的時候,她認為,學校教的學科實在太不與時俱進了,應該要教些民主、全球暖化等更切合這一代人需求的內容。我也同意現有的學科很不實際,就臺灣的教育來說,國中上的內容或許還是基礎常識,但老實說,高中很多再深入一些的物理、化學、數學等科目,相信畢業後都「還」給老師了,對生活也不見得會造成什麼影響。其實以數學來說,我連一般的加減乘除都會仰賴計算機,而且生活上大部分的需求,會加減乘除就夠了。但反而很多真正會影響生活、能夠提高國民素質的常識和知識,學校不教。老實說,或許教初級程式編輯都比物理、化學實際,最少可以加強人民對於網路安全的意識(這對網路成癮症普及化的現在多有用啊!)
我認為臺灣當下的教育確實是與實際需求脫節的,大部分的人考完就忘,說是為了考試而存在的知識也不為過,這讓我不禁想起古代的科舉與八股文,純粹為了通過一關關鄉試、會試、殿試,而練就一身能文能武的功夫,和現在為了通過基測、學測、指考而練成的答題搶分技術有什麼差異?如果我們覺得八股文空洞迂腐,讓人只會考試不會做事,那為什麼不覺得升學體制與現有學科是在浪費我們的生命呢?
你曾經思考過「未來想做什麼」嗎?
「了解自己想做什麼」是非常切身的主題。而現行教育到底效益多大,最簡單的方法便是看看現在有多少人所在的行業與大學所學的不符、多少人畢業後便將所學都還給老師。
如果年輕時,大家都能摸清方向,不只節省了個人的時間,也是減少教育資源錯置的浪費。為什麼讀了四年大學的意義就在於確認自己不想走這條路?
但事實是,每天七點半到校,五點多放學,匆匆吃過晚餐後再繼續上補習班到九點、十點的學子們,還真的沒什麼時間思考「我想做什麼」這麼不緊急的問題,因為比這更緊急的是下週的考試、下個月的考試、明年的考試。
至於什麼時候有時間思考這個問題呢?當前面再也沒有考試的時候。所以這麼多年輕人一離開校園,立刻陷入困頓與茫然,就像科舉一路破關斬將考到頂的進士終於鬆了一口氣,緩了緩才發現其實自己想從商。
查資料的時候我翻到二○一八年遠見與yes123求職網的合作調查,報告指出大學生畢業後有六成覺得學非所用,但卻有六成左右的碩士生反而認為學以致用,理由也很容易想像:高中畢業的孩子大多還不知道自己想做什麼,而大學雖然不是義務教育,但在人人都有大學學歷的現今社會,「不讀大學」似乎不會被列入考慮的選項當中。在這種情況下選的科系,要符合未來職涯規畫,簡直跟抓周一樣隨機。但碩士就不一樣了,跟學士比起來,碩士畢竟還是少數。決定要念碩士的人,更可能是有好好思考過想要繼續往這條路深造的,自然在畢業後更有可能留在與所學相符的產業裡。
那麼,我們有沒有辦法把決定碩士要念什麼系所的餘裕,往前挪到決定大學科系的時刻呢?
要做到這件事,我覺得有個觀念一定要搞清楚:教育跟學校學習是兩件事。
什麼才是對學校教育而言,最重要的事?
不要讓上學干擾了你的教育。——馬克.吐溫
如果看這本書的你還是學生,請一定要驚醒,學校學習干擾教育正是升學主義當道的現今社會常見的現象。你得為自己的教育把關。
「你想要怎樣的人生?」
這樣的問題,你認真問過自己了嗎?這個問題的隱藏含義,是你「擁有決定自己人生方向的權利」,如果你沒得選擇,那根本就不必問了。然而臺灣教育體制的設計以及社會期待的壓力下,並不鼓勵年輕人思考自己真正想要什麼,甚至不讓年輕人相信他們可以選擇想要什麼樣的人生。
比起前進的速度,先確定方向明明是優先該做的事,而人生這麼多可能性,又哪是國英數自社能涵蓋的?現實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又豈只是選擇、是非、簡答題?有目標的船長是航行者,沒目標的船長是漂泊者,你都還不知道自己要去哪,漂泊這麼快幹嘛?
Billie Eilish的音樂風格獨樹一格,我跟我老公都很喜歡。有天老公告訴我他看了一個採訪報導,裡頭提到 Billie的爸媽沒有讓她去上學,而是讓她自己在家學習(哎呀,多不信任教育體制啊!)他們只確保一件事:孩子想學任何東西,他們都提供資源。於是Billie小小年紀便會跳舞、寫歌、作曲、唱歌,在十四歲這麼小的年紀出道,然後在兩三年之內竄成Instagram擁有數千萬粉絲的成功音樂人。
十四歲啊,一般去上學的孩子那時在幹嘛呢?每次我聽到有人說「才大學畢業這麼年輕,不知道自己要幹嘛也是很正常」的這種論調,我都會覺得那是因為在大學畢業以前的時光,都沒有被拿來好好思考和探索自身啊!如果早點去摸索,二十年的年歲,要說不夠就有點過分了吧?
我理想中的教育,「協助學生找到自己有興趣的方向」是重要且優先的一件事。我很幸運地有了明確的興趣,但許多人沒有。而學校教育沒辦法幫一把就算了,還用一堆瑣碎而不重要的事占去學生的時間與心力。
是的,不重要,如果在學期間大量的訓練是為了在升學考試時多拿點分的話。
然而偏偏這樣的事因為急迫性,例如一波接著一波的考試,常給人重要的錯覺,容易騙到我們大量的時間,還以為自己做了很多事;而沒有時限的事,例如替自己找方向,就容易被拖延,但偏偏又逃不過,總有一天會以燃眉的急迫程度到你面前——或許是終於必須找一份工作了,又或許是長期被消耗的自己開始出現憂鬱症跡象了。
你想要怎麼樣的人生呢?
你想過怎樣的生活?你希望為世界帶來什麼樣的價值?你希望看到這世界有什麼樣的改變?
奇妙的是,光是想像你想要的未來、在腦中模擬出的畫面,就會像走在一條充滿迷霧的道路上時,將光聚往一個方向,而那個方向的路就會變得稍微清晰一點,你的人生就會更靠向那條路一些。
認識自己需要時間,但不是光等就好,「自己」是在一次次摸索中捏出來的,是個偷懶不得的過程。歐美行之有年的空檔年(gap year)文化,鼓勵高中畢業上大學前,或是大學畢業入社會前的年輕人,花一年的時間去旅行、實習、當志工、體驗不同文化、認識自己,準備好自己,明確下一階段的目標。我覺得滿好的,即便沒有一年的完整時間也無妨,請試試不以考試成績為動機,不受他人期待影響地去學習、嘗試各種可能性。這個羅盤定位的工作,不是單靠學校教科書就能指引出來的,期待從教科書中找到一條路,就像想從十二星座中找一個星座代表自己一樣。固定的選項無法也不可能概括所有人的合適位置,更別談現在流行的斜槓多元生活模式。人可以有複雜多元的面向,單一職稱或學歷不再足以定義一個人。
反正別想偷懶地等著從別人給的選項中,挑一個出來代表自己就好,這件事沒這麼輕鬆簡單,因為人類那麼複雜。
我們無法決定教育制度及內容什麼時候能修改,可能也很難避開其他假裝很重要的瑣事,但我們可以有意識地及早面對重要但不緊急的任務。如果你發現自己也是被一堆瑣事絆住腳的漂泊者,你得知道什麼事更值得你付出心力。
拖延是避不掉這個課題的,我們只會從課業繁重的學生變成過度販售時間的上班族,從漂泊少年變成漂泊青年,或是漂泊中年。
逃避也沒有用,如果不想繼續漂泊下去,還是得花許多時間來面對自己才找得到答案。
那你想要什麼樣的人生呢?
★本文經圓神出版社授權,摘自《人生就求一次如魚得水:紐約金獎插畫家的自由生活提案》。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