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伊德利卜到哈塔伊 你所不知道的土敘百年恩怨

伊德利卜省與哈塔伊省位置圖。(圖/取自Google地圖)

▲ 伊德利卜省與哈塔伊省位置圖。(圖/取自Google地圖)

來源:央視新聞用戶端 | 作者:朱雪松

土耳其哈塔伊省官員稱,土耳其軍隊於2月27日在敘利亞西北部伊德利卜省遭敘利亞政府軍空襲,至少33名士兵身亡。隨後土耳其對敘政府軍實施報復性打擊,在一周之內接連射落了三架敘政府軍軍機,土敘兩國軍隊的直接對抗被搬上檯面。3月5日,土俄兩國總統會面,達成各方在伊德利卜省的停火協議並承諾維持目前軍事現狀。

土耳其最南端省份
若關注近期有關敘利亞伊德利卜局勢的消息,常會聽到一個土耳其地名「哈塔伊」。從谷歌地圖上看,哈塔伊省是現今土耳其最靠南的省份,其瀕臨地中海,猶如一顆楔子般南向嵌入敘利亞。土耳其旅遊局的官方網站上介紹:哈塔伊省有很多宗教旅遊中心、歷史古城和風景迷人的高原。土耳其公共事務與安置部的資料還顯示:哈塔伊省所環繞的伊斯肯德倫灣屬土耳其五大深水港之一,被看作通往中東地區其他國家的戰略要道。

但如今翻閱敘利亞國內的一些官方地圖和媒體報導,時常會發現這塊土耳其領土被標注為敘利亞領地,在這些地圖和報導中,哈塔伊省要麼被稱作「伊斯肯德倫」,要麼被稱作「亞歷山大勒塔」。

同一個地方為什麼會有三個名字?土敘兩國對這塊土地的爭端因何而起?又和如今的伊德利卜局勢有著怎樣千絲萬縷的聯繫?帶著這些疑問讓我們先回溯至一百年以前。

被「遺棄」的戰略要地
奧斯曼帝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戰敗,龐大的帝國開始四分五裂。協約國與奧斯曼帝國政權在1920年簽訂了以削弱其領土和國力為目的的《色佛爾條約》,引發了當地民眾對奧斯曼帝國政權的不滿。由凱末爾率領的土耳其民族主義者在混亂中開始崛起並逐漸取代奧斯曼帝國政權,成立了土耳其共和國。

當時的哈塔伊省作為奧斯曼帝國的領土,舊稱為「亞歷山大勒塔」(Alexendretta),當地主要居民為土耳其人和阿拉伯人,此外還有一小部分亞美尼亞人和希臘人等其他族裔的人口。

▲土耳其軍隊在敘利亞北部的伊德利卜省(Idlib)。(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 土耳其軍隊在敘利亞北部的伊德利卜省(Idlib)。(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新生的土耳其共和國政權認為土耳其是土耳其人自己的單一民族國家,並以強烈的土耳其民族主義作為鞏固政權的手段。於是隨後在其與法國簽署結束法土戰爭的《安卡拉條約》時,亞歷山大勒塔因為多民族聚居而被劃出土耳其管轄範圍,成為法屬敘利亞託管地,但土耳其政府為了保護當地的土耳其人,又在該條約中規定亞歷山大勒塔享有一定的自治權。這也為日後亞歷山大勒塔脫離敘利亞埋下了隱患。

土耳其政府又於1923年與協約國簽訂了《洛桑條約》。《洛桑條約》完全推翻了《色佛爾條約》並確定了現代土耳其的大致邊界,其中再次確認了亞歷山大勒塔為法國託管的敘利亞領土並享有自治權。

變成「哈塔伊」
亞歷山大勒塔起初被劃出土耳其是因為「民族主義」,但後來被土耳其重新奪回也是因為「民族主義」。

1936年,一個名叫伊茲密爾·穆斯塔克·馬亞昆( smail Mü tak Mayakon)的土耳其新聞工作者發表了一篇言論,其中提到亞歷山大勒塔在4000多年前就已經有土耳其人居住,因為哈塔(Hata)是土耳其人祖先的名字,因此,亞歷山大勒塔應該被叫作「哈塔伊」(Hatay),意為「土耳其祖先居住的地方」。

當時正值土耳其當權者大肆推行語言改革以顯示出土耳其本民族語言的優越性,進而便於推行其宣導的「民族主義」。馬亞昆的這一言論與當時的社會環境一拍即合,得到了土耳其國內的強烈回應。自此,「哈塔伊」取代了原來的「亞歷山大勒塔」,成為土耳其國內對這塊土地的官方名稱。

有學者認為,土耳其在1935年前後拿亞歷山大勒塔做文章,表面上是「民族主義」興起,實際上是意識到了此地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意義,有意將其奪回。就這樣,土耳其政府一邊打著讓亞歷山大勒塔「回歸」的如意算盤,一邊等來了法國對敘利亞委任統治結束的大好時機。

由「哈塔伊共和國」到「哈塔伊省」
1936年法國對敘利亞的委任統治期滿,開始與敘利亞協商獨立條約。但此時納粹德國正在崛起,法國對此憂心忡忡,擔心如果將亞歷山大勒塔劃給敘利亞,會招致土耳其不滿,讓土耳其倒向軸心國,對其不利。

最後法國徹底反悔,不僅拒絕簽署已經協商完成的法敘獨立條約,暫緩讓敘利亞獨立,還決定與土耳其一同商議亞歷山大勒塔的歸屬。

在同一年,兩位支持敘利亞從法國獨立的議員通過亞歷山大勒塔地方選舉上任,這加劇了當地阿拉伯人與土耳其人的族群對立與衝突,再加上敘利亞民眾本來就對法國的出爾反爾極為不滿,騷亂在敘利亞各地爆發。

▲敘利亞伊德利卜省(Idlib)居民逃離家園戰火。(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 敘利亞伊德利卜省(Idlib)居民逃離家園戰火。(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土耳其政府抓住這一「良機」向國際聯盟提呈了「哈塔伊問題」,國際聯盟的五個代表國家順勢為亞歷山大勒塔制定了一份「憲法」,其中規定:亞歷山大勒塔在外交層面上「獨特」但「不獨立」於敘利亞,法、土兩國則可以介入亞歷山大勒塔的軍事防衛事務。「憲法」更加強化了亞歷山大勒塔的自治權。

就這樣,亞歷山大勒塔與敘利亞越走越遠。1938年,亞歷山大勒塔議會在法國與土耳其默許下宣佈獨立,成立「哈塔伊共和國」(Republic of Hatay)。而後為了讓「哈塔伊共和國」順利加入土耳其,法、土兩國還於1939年炮製了一場「公投」。統計資料顯示,當時亞歷山大勒塔的土耳其人占總人口的46%,卻成功贏得了這場「公投」,土耳其政府被質疑動員非本地居民到亞歷山大勒塔參與投票。

自此,亞歷山大勒塔完全轉變為哈塔伊,並加入土耳其成為其第63個省,敘利亞也從此丟失了西北部近四分之一的海岸線。時任敘利亞總統雜湊姆·阿塔西選擇辭職以示抗議。

敏感的神經
敘利亞自然不接受這一結果,但卻無力改變現實。為了緩和關係,土敘兩國逐漸開始謀求在領土爭端存在的前提下合作。這就是為什麼現在在敘利亞的官方出版物和媒體上,哈塔伊省仍然被標示為敘利亞領土,並沿用敘利亞人對其慣用的阿拉伯語舊稱「伊斯肯德倫」,但敘政府較少公開向國際社會提及這一領土爭端。

一直到2011年初,土敘兩國還達成了共同建設邊境水利設施的協議,並分別在伊德利卜省和哈塔伊省舉行了盛大的開工儀式,但水利設施還未建成,敘利亞內戰就爆發了。

因為哈塔伊在1939年才加入土耳其,土耳其政府在20世紀30年代中期所推行的民族化運動並未影響到當地的阿拉伯人,當地阿拉伯人的特點和語言得以完整保留。這些阿拉伯人中大多數實際屬於伊斯蘭教阿拉維教派(伊斯蘭教什葉派的一個分支,敘總統阿薩德屬於這一教派),另有一部分屬於伊斯蘭教遜尼派。這些阿拉伯人本身存在著教派差異,又與當地的土耳其人在生活習慣和政治立場上都有很大不同。

▲希臘,土耳其,邊境,難民。(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 土耳其邊境難民企圖進入希臘。(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因為與敘總統阿薩德同屬一個教派,土耳其哈塔伊省的阿拉維派穆斯林在敘利亞內戰爆發後,愈加顯示出支援敘利亞政府的跡象。另一方面,內戰還造成了大批敘利亞難民由伊德利卜省逃往哈塔伊省,這些難民絕大多數都是遜尼派穆斯林。

有分析認為,土耳其擔心敘利亞內戰導致敘利亞國內矛盾外溢蔓延至土耳其,激化哈塔伊省潛在的教派爭鬥,進而威脅到全國的社會穩定,這可能成為土耳其決定介入敘利亞局勢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內戰初期,土耳其企圖通過支持敘反對派武裝達到快速推翻阿薩德政府的目的,並期待以此減少敘國內衝突對自身的影響。

衝突最前沿
敘利亞內戰爆發後,土耳其在哈塔伊省設立了敘反對派武裝「自由敘利亞軍」(Free Syrian Army)營地,為了減少教派衝突的可能性,土耳其還將湧入哈塔伊省的敘利亞難民及時疏散至土耳其內陸地區。但土耳其不斷介入敘利亞局勢,並未能如預期一樣免受敘內戰的影響。

2012年9月,哈塔伊省爆發大規模反戰遊行,抗議土耳其政府干預敘利亞內部衝突支持敘反對派武裝;2016年10月,在哈塔伊省邊界地區發生一起爆炸襲擊事件,敘反對派武裝自由敘利亞軍的30名成員喪生;2020年2月,土方宣稱有33名士兵在伊德利卜省遭到敘政府軍轟炸身亡....。

隨著敘利亞政府軍在戰場上不斷取勝並擴大控制範圍,與哈塔伊省相鄰的伊德利卜省成了反對派武裝和極端組織在敘境內盤踞的最後一塊主要地盤。土耳其媒體報導稱,土耳其軍方主要由哈塔伊省向其位於伊德利卜省的多個軍事觀察站運送軍事補給。敘政府則多次指責土耳實際上是以軍事觀察站為掩護,向反對派武裝提供武器彈藥。

伊德利卜省和哈塔伊省,兩塊原本唇齒相依的土地,就這樣變成了如今敘、土兩國衝突的最前沿和主要角力點。

(總台記者 朱雪松 總台前駐土耳其記者余鵬對此文亦有貢獻)

▼ 土耳其邊境難民。(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敘利亞,伊德利卜省,土耳其,邊境,難民,移民。(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