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法案是否衝擊中美關係,受到各界矚目。(圖/路透)
記者曾俊豪/綜合報導
美國眾議院4日以415票比0的高票表決通過「台北法案」(TAIPEI Act),除了要協助台灣鞏固外交國,還包含支持台灣參與國際組織以及強化台美雙方經貿關係。不過,多名大陸學者受訪時指出,台北法案沒有任何國際法依據,對中國大陸也沒有約束力,只是缺乏實質意義的政治炒作。
「台北法案」原名為「台灣友邦國際保護及加強倡議法案」(Taiwan Allies International Protection and Enhancement Initiative Act),最早是由共和黨參議員賈德納(Cory Gardner)等4位友台參議員共同提出。台北法案表決通過後,眾議院長裴洛西在聲明中表示,藉由通過台北法案,重申美國對自由、開放以及民主台灣的堅定支持。
《中新社》近日則就台北法案採訪大陸多名兩岸學者。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美國研究所所長滕建群指出,美國把中國作為戰略競爭對手,全方位對中國施加壓力,加上蔡英文在兩岸政策上做出調整,完全投靠美國。「這些因素促使美國國會近年出台多個涉台法案,但這些『法案』沒有任何國際法理依據,也沒有對外約束力,只是一時政治炒作。」
他表示,「台北法案」是美國少數議員提出來的,不代表美國對華政策發生質的變化,也不是美國要和台灣發展所謂邦交關係、幫助台灣在國際上拓展外交空間。這只是中美關係長期發展中的一絲浪花,不會影響中美兩國關係的基本走向。
▲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Nancy Pelosi)。(圖/路透)
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科研室副主任張華分析,「台北法案」有四方面的危害性表現,一是將台灣的涉外關係嵌入美國對外政策;二是要求美國政府主動跟中國政府談台灣的國際參與問題;三是用詞暗藏玄機,美台「官方外交關係」、「蔡英文總統」等措辭充滿主權意涵,表現對「台獨」的支持;四是增加撥款委員會和程序委員會,而不止於以往的外交委員會,可對美國行政部門造成較大壓力。
他也提到,台北法案的出現,並不代表美國會全力支持台灣參與國際組織,一是即使法案最終通過,該案也要求美國國務院每年都要提交執行情況報告,但美國行政部門會否執行,在多大層面上執行,還要看中美關係發展狀況;二是議案很多用詞有非常強的模糊性,比如第五條要求美國政府要對強化或「傷害」與台灣關係的國家進行獎懲,但有限定詞,即「視情況」、「符合美國利益」等。
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副主任信強則認為,在中美競爭中,蔡當局認為有機可乘,配合美國圍堵打壓大陸以換取美國對其支持;美國也趁機拉攏,讓台灣心甘情願服從美國戰略佈局。雙方各有所圖,相互利用。美台頻繁互動,不斷擠壓和挑戰一個中國政策的實質性空間,將對兩岸關係造成越來越大的負面衝擊,甚至可能導致更嚴重的危機。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