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化場說明,肉鵝從露天飼養改非開放式鵝舍飼養,接受日照的時間與強度較少。(圖/農委會畜產試驗所提供)
記者許展溢/台北報導
農委會畜產試驗所彰化種畜繁殖場研究顯示,以強化塑膠材質的透明採光板取代17%屋頂總面積的四合一浪板,可提升鵝舍內光照強度達40倍以上,同時在飼糧中額外添加2000國際單位的維生素D3,可達到改善肉鵝生長及降低臭胸的屠體問題,對鵝隻羽毛健康亦達到改善功效,既能減少損失又增加飼養利潤。
彰化場指出,為因應國內禽流感防疫政策對於養鵝產業的規範,並解決農民使用非開放式鵝舍飼養肉鵝最常反映的啄羽及腳弱等問題,分析鵝場調查資料發現,鵝舍採光不足與飼料中缺乏維生素D3可能是問題根源之一。維生素D具有調節鈣磷代謝功能,家禽飼料一般都會補充維生素D3,部分鵝農使用非開放式禽舍飼養後,因鵝舍的設計無法提供足夠採光,源自鵝隻皮膚利用紫外光合成維生素D3的生理作用減少。此外,採光不足也容易使舍內濕度升高,影響飼料品質及動物健康,易引發鵝隻啄羽與腳弱症等問題。
▲針對啄羽及腳弱問題,調查發現是鵝舍採光不足與飼料中缺乏維生素D3。(圖/農委會畜產試驗所提供)
彰化場說明,肉鵝從過去的露天飼養改為非開放式鵝舍飼養,接受日照的時間與強度較少,加上鵝舍內的環境濕度較舍外高,也容易造成羽毛亮度降低等問題。經試驗探討,進一步提出肉鵝舍內飼養之飼糧維生素D3推薦量,配合增加鵝舍屋頂採光設計,可顯著改善鵝隻體增重、飼料採食量及上市體重,並提升羽毛清潔度及減少臭胸,有效增加農民收益。
彰化場研究發現,露天飼養與非開放式飼養環境差異很大,飼養管理方式不能比照露天飼養的標準。該場已將非開放式飼養的密度條件推薦給農民(1週齡以內每坪飼養20隻、1至2週齡每坪飼養10隻、3至8週齡每坪飼養8隻、9至14週齡每坪飼養4隻),今後將持續從禽舍設計及營養調整等面向進行研究,以協助農民順利轉型為非開放型態的飼養模式,降低可能的外來疫病威脅。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