贏在及早正視疫情!台灣「開放社會」成優勢 《彭博》:各國應效法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記者會。(圖/記者徐斌慎攝)

▲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記者會。(圖/記者徐斌慎攝)

記者陳宛貞/綜合外電報導

新冠肺炎(COVID-19)已經在全球造成逾15萬人染病,台灣截至14日累計53例確診,防疫成果令多國稱羨。美媒《彭博》專欄作家高燦鳴(Tim Culpan)日前就撰文指出,台灣很早就跳過不願正視疫情的階段,帶來的結果不是恐慌,而是整個社會都以謹慎態度作戰。

高燦鳴12日在《彭博》發表「不要否認新冠病毒,別讓死亡繼續下去」一文,點出台灣如何有效防堵病毒,在新冠肺炎疫情大爆發之中生存下來,且其他國家也必須效法。

台灣是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疫情重災區之一,高燦鳴2003年5月下旬以記者身分出席死於SARS的台灣醫護人員喪禮,旁觀疫情對我國帶來的衝擊,認為這場悲劇對台灣對抗新冠肺炎的模式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高燦鳴指出,流行病控制的五個階段首先是「內部否定」,意即雖有專家出面警告,但政府與人民都不相信病毒存在;接著是「外部否定」,在威權體制之下以審查方式進行,在開放社會之中則以攻擊媒體、專家等訊息傳播者的方式發生,部分社會則兩種情況都有。

第三階段為「採取行動」,可能過度反應、過於粗暴或慌亂,直到最後政府防疫機制開始發揮作用。當局多快度過前3個階段便決定他們在控制疫情上有多麼成功。

第四階段為「交互指責」,政府、媒體、受害者、專家和公眾都在指責對方。最後的第五階段則是當人們相信,最糟糕的時期已經過去,開始對防疫工作感到沾沾自喜。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上周訪問武漢,就是頌揚該國防疫努力的宣傳手段。

由於及早發現並採取行動應對潛在威脅,台灣是新冠肺炎疫情最為緩和的地區之一。高燦鳴指出,台灣的優勢在於擁有開放的社會,政治制度在過去17年來成熟許多,民主也代表公民與代表之間有所連結。總統蔡英文曾是教授,副總統陳建仁正是國際知名的流行病學家,顯示出台灣對專家的敬重。

台灣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1月20日啟動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以協調對抗新型病毒的工作,也是中國封鎖武漢、世界衛生組織(WHO)緊急委員會召開第一次會議的3天前,且當時台灣還未出現確診病例。

高燦鳴指出,台灣快速跳過內部否定與外部否定階段。儘管許多台灣人對病毒危險性半信半疑,大多數人還是相信測量體溫、配戴口罩等政府措施有其道理。民間發起後,政府也開始整理及控管口罩庫存,以便民眾購買,讓口罩短缺的狀況得到緩解。

與此同時,全球各國正以不同方式經歷危機周期。突破2萬例的義大利很快就走出否定階段,總理孔蒂(Giuseppe Conte)宣布封鎖全國,也承認需改變過往習慣;南韓政府在病例爆增後立即採取行動。至於伊朗和美國等尚未完全脫離第一和第二階段的國家,形勢似乎更加險峻。

►不再眷戀青春,因為我持續擁有。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