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黃翊婷/綜合報導
雖然世界各國大讚台灣對新冠肺炎(COVID-19)的防疫很有效率,但仍有另一派聲音認為可能有「蓋牌」狀況。對此,臉書醫療粉專「MedPartner 美的好朋友」管理員25日分享一篇長文分析,篩檢是否染病其實會遇到兩個大問題,既然這方面有可能出現漏洞,不如直接跳到比較有意義的隔離,「做好適當的隔離,才是重點啊。」
▲機場是第二波境外移入的重要檢疫防線。(圖/ETtoday攝影中心攝)
文章中提到,分辨是否感染新冠肺炎主要是靠接觸史和篩檢,但這麼做會遇到兩個很大的問題,分別是感染的人不一定有症狀、有感染的人不一定能驗出來,因此哪些人應該進行檢測就成了大問題,偏偏篩檢能量是有限的,如果要做到全面檢測一定不夠用,「既然篩檢有漏洞,其實直接跳到有意義的隔離就可以了!」
撰文醫師解釋,篩檢主要是為了辨識感染者,接著進行一定程度的隔離,落實居家檢疫和居家隔離後,就算真的有感染者基本上也很難傳給別人,無症狀者過了14天基本上也安全了;至於為何不做入境一律篩檢、全國普篩、社區抽樣篩檢,其實不是不行,但有其他考量,畢竟入境者就算檢驗為陰性,也不能讓他到處亂跑,而且如果把資源集中投入其中一項,那其他更需要篩檢的人該怎麼辦。
▲違反居家檢疫規定的民眾現場繳納罰鍰。(圖/法務部行政執行署彰化分署提供)
醫師也列出兩大理由解釋為何隔離比篩檢重要,他認為,就像打仗的時候,最重要的是把資源用在對的地方,首先為什麼不應該開放自費篩檢,因為現階段台灣的醫療資源偏向公共資源,假設開放了,可能會出現有錢就能先拿到的狀況;第二是篩檢陰性不該被視為通行證,初驗沒有不代表真的沒事,要是有人把檢疫報告當成通行證,拿著到處跑,或許就會成為防疫破口,「既然篩檢陰性不能當通行證,那還有必要狂篩檢嗎?做好適當的隔離,才是重點啊。」
醫師在文章最後提到,希望這篇說明可以幫助民眾了解台灣政府為什麼選擇這樣的策略,並不是所謂的「蓋牌」,也不是害怕面對驗出更多病例,只是在邏輯推理下選擇讓資源有效利用而已,現在大家最需要擔心的不是篩檢方式,而是居家隔離跟居家檢疫者亂跑,假如大家身邊有朋友必須隔離,請務必提醒他們一定要配合政策,這樣才能幫助台灣挺過第二波境外移入的疫情,「台灣人,加油!」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