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川普接受核酸檢測,證明自己未染病。(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記者蔡紹堅/綜合報導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蔓延,對全球經濟造成巨大衝擊,未來的局勢發展也令人好奇。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系教授楊泰順表示,疫情過後,美國不再是絕對的老大,中美距離將大幅拉近,「可以預期疫情過後,各國將學會保護自己,固守自己的疆域,經濟實力會轉而依靠自己人民,各自比拚實力。」
根據《中評社》報導,楊泰順指出,從疫情管控層面來看,疫情過後才是問題關鍵,尤其對經濟體質的影響可能會比較嚴重,因為美國不再是絕對的老大,中美距離將大幅拉近。疫情和緩後將出現國際經濟實力再分配的效果。
他分析,美國過去30年不斷鼓吹全球化,憑高科技囊括全世界大部分市場,是全球化最大獲利者,現在疫情爆發,各國封國的封國、封城的封城,整個世界交流全部減緩下來,電子商務、網路、視訊會議、雲端等技術,在這壓力下蓬勃發展。
▼疫情影響下,紐約時報廣場人煙稀少。(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楊泰順提到,因此可以預期疫情過後,各國將學會保護自己,固守自己的疆域,經濟實力會轉而依靠自己人民,各自比拚實力,想再回到過去全球化的熱潮,恐怕沒辦法了,如果美國若還想掌控、領導全球化的市場,已經不太可能。
楊泰順還說,美國總統川普在疫情發生前的政策就是「美國第一」,換句話說就是保守主義,要產業搬回美國,可是這次疫情爆發,美國居然連最低階的口罩生產都無法滿足內部需要,「疫情過後,川普是否會採稅務手段或獎勵方式鼓勵這類工廠遷回美國?」
楊泰順認為,川普若真的這麼做,將削弱全球分工現狀,「試問誰還能在這個狀況下可以自食其力、繼續茁壯、繁榮?只有從1949年以來一直自給自足、內需市場可以足夠提供產業發展、形成獨立經濟體的中國大陸。」
楊泰順指出,過去傲視全球的歐洲共同體,歐洲各國這次也是封鎖疆界,因此疫情過後,歐洲各國明知無法故步自封,又不可能回到過去全球化的局面,但又希望與能夠經濟成長的地區、即中國維持良好的經濟互動,這一來,中國經濟影響力與地位就有可能提高。
▼義大利實施封城,室外幾乎沒有行人。(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楊泰順分析,美國一旦斷掉自己過去建立的全球供應鏈時,全球分工化便無法像以前一樣通暢,而且美國內部會面臨很多問題。
楊泰順說,首先,美國過去一直把產業推出去,一直靠專利權、著作權、高科技研發來坐享別人勞力的成果,享受奢侈習慣了,現在要再想把最低階、勞力密集的工廠搬回美國,美國的工人會願意再去做這些工作嗎?美國人願意犧牲過去長期的高生活品質,重回比較辛苦的年代和各國競爭嗎?恐怕不容易。
楊泰順還說,其次,有人評估疫情持續下去,美國的失業率可能達到30%以上,如果真的這樣,幾乎回到1930年代經濟大蕭條的情況,可是1930年代的美國工業發達,加上兩次的世界大戰,美國變成世界生產供應者,「可是疫情過後,各國要比拚人民的勤奮、比拚自給自足的能力,美國將不再是世界工廠。」
▼武漢封城超過2個多月,解封後仍實施「封閉管理」。(圖/路透社)
楊泰順強調,第三,美國是資本主義國家,極少數的人控制大多數人的財富,大多數人再怎麼努力,也不見得有何明顯改善,因為利益被既得利益者先分光了,美國又無法用國家力量進行財富分配,「相反的,中國大陸卻是一步步往上走,人民努力實現安康社會的『中國夢』。」
有人認為疫情過後,美國可能喪失經濟霸權地位。楊泰順表示,這是另一個層次問題,就是貨幣政策,也就是美元問題,美國現在基本上已到0利率,又是無上限的QE(貨量化寛鬆),美國不斷印鈔票來救美國的經濟,因為每一張美元都是美國政府跟全世界借錢,而且美國又發行太多公債,各國都會擔心美國會垮,但美國債多不愁,因為全世界超過八成以上的國家都以美元做外匯存底,所以不敢讓美國垮。
楊泰順指出,人民幣近年力求國際化,中俄原油交易已用人民幣計價,很多中東國家也在談用人民幣交易,只要人民幣發行能維持信用,一旦美元不再足以提供信用時,大家會想再想找一個比較強勢的貨幣,雖然不一定能完全替代美元,但至少可以分掉20%、30%的美元市場,人民幣很可能就是大家選擇的貨幣,如此就會削弱美國的經濟霸權的絕對地位。
▼文化大學政治學系教授楊泰順出席。(圖/記者林敬旻攝)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