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商場內的化妝、保養品專櫃。(圖/翻攝中新網)
記者魏有德/綜合報導
隨新冠肺炎疫情趨緩,民眾對消費的觀念及行為也產生變化。大陸學者及專家針對疫情前後全國範圍的消費行為進行調查研究發現,在疫情期間,防護用品及「食品生鮮」類的自我增強型消費普遍增加,奢侈品等非必需用品的消費減少;疫情結束後,健康及保險類支出增加,受疫情影響的消費品會獲得補償。
▲消費者於疫情期間對於生鮮食品及學習需求增加。(圖/翻攝澎湃新聞)
《澎湃新聞》報導,由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教授彭泗清、沈俏蔚和中央財經大學商學院講師姚凱共同組成的調研團隊於3月9日至10日,針對疫情期間的消費偏好、對物價上漲幅度的感知和接納程度以及疫情結束後的消費意向與消費者信心,進行市場調查,共回收1097份有效樣本。
調查報告顯示,疫情期間的消費行為呈現出,健康消費需求上升及「自我增強型消費」增加的特徵。數據顯示,80%以上的消費者都增加了防護用品的消費,其中「大量增加」防護用品消費的超過53%。以針對性強的口罩、消毒液、酒精等防護用品為主。
此外,超過五成的受訪者增加了「食品生鮮」消費,主因可能源於,居家時間長,對於食品生鮮的需求增加或為了增加營養、提高免疫力。
另一方面則反映在個人能力提升方面的消費增加。疫情期間,五成以上的人增加了「學習」,大多數是利用遠程辦公和會議系統,55%的人同意「疫情時期,我學會了一些新技能。」
▲大陸賣場內生鮮蔬菜遭搶購一空。(圖/讀者提供)
然而,疫情期間由於購物困難,大部分非必需品的消費明顯減少,其中奢侈品、服飾美妝及餐飲外賣減少幅度最為明顯。分析指出,疫情的暴發刺激了人們 「安心」的需求,同時抑制了「開心」的需求。專家認為,在疫情得到完全控制之前,「重安心、輕開心」的傾向還會持續,奢侈品行業可能受到很大的衝擊。
至於疫情過後的消費習慣改變,報告指出,消費者預期在疫情結束後會增加健康、保險類消費支出,疫情期間受抑制的部分消費品類會在疫後得到補償,多數品類的消費與疫前持平,而奢侈品消費將明顯下降。
數據顯示,58.7%的受訪者會增加或者大幅增加運動健身類消費;防護類消費在疫後仍會持續,約40%的受訪者表示會比疫情發生前增加該類消費;33.4%的人會增加保健類消費。
▲疫情期間,部分公司採取線上辦公避免人群接觸增加傳染風險。(圖/翻攝大眾網)
在補償性消費下,親友聚會、旅遊分別有46%和44%的受訪者提到會明顯增加,而娛樂消費、餐飲外賣基本持平,分別有44%和38%的人表示沒有變化。
專家建議,疫情過後可由,繼續推動供給側改革,以質量升級來推動消費升級、建設更加健康文明的消費文化和生活方式及提升消費者信心三方面著手,逐步恢復有序的市場供需環境。
報告顯示,本次調查範圍來自全國29個省區市,平均年齡33.8歲,其中男性佔比28.9%,女性佔比71.1%, 本科及以上學歷佔82.7%,月收入3000元(人民幣,下同)及以下的佔21.1%,3001-6000元的佔23.1%,6001-10000元的佔25.4%,10001-30000元的佔23.3%,30000元以上的7.1%。參與調查者的職業主要包括企事業職員、企事業管理人員、專業人士及全日制學生等。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