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軍空軍編組進行繞台任務。(圖/翻攝自空軍發布)
記者魏有德/綜合報導
大陸官媒《環球時報》昨(10日)社評以《世界進入多事之秋,台當局悠著點!》為題,文末以罕見的外交措辭「勿謂言之不預」,引起外界高度關注。對此,軍事戰略專家提醒,「勿謂言之不預」在北京政府過往的三次對外軍事衝突前都曾出現過,根據史例,「北京不希望開戰,但置之不理仍恐逼其動武。」
▲《環球時報》社評文章最後引用了勿謂言之不預。(圖/翻攝環球時報)
《環球時報》社評指出,世界進入多事之秋,台灣不具備在一個大博弈中扮演活躍角色的資本,「悠著點是台灣當局應有的基本理性,自以為是地鋌而走險一定會招致沈痛的代價。勿謂言之不預。」
據悉,中共曾多次透過官媒提到「勿謂言之不預」這個外交辭令。其中,1969年中蘇邊境的珍寶島戰爭、1979年的中越戰爭前夕,都曾在官媒上出現過。
▲中蘇珍寶島戰役時,中國砲兵砲擊對岸陣地。(圖/翻攝百度百科)
中華戰略學會研究員張競表示,「勿謂言之不預」為中共中央表達衝突決心之重要政治訊號,儘管在中印、中蘇與中越3次武裝衝突爆發前,北京分別透過《人民日報》社論與《新華社》評論稿傳送過此等政治信號,但從歷史案例中,亦有從不同管道與層級表態,但最後卻達成有限度妥協先例。
張競認為,《環球時報》社評雖引用此言,「究竟能否算是真正擂起戰鼓,吹響開戰號角,光是參照前揭史例,其實還很難說。」
張競提醒,北京對台用兵倒是從來沒有循例將此醜話講在前面的先例;而且尚有與其他對象發生軍事衝突,亦未曾援引此句名言提出警告的情形;所以台海是否將會發生武裝衝突,「這句話其實未見得能有百分之百的預告準確性。」
▲中越戰爭爆發前,《人民日報 》 社論《我們的忍耐是有限度的》提到勿謂言之不預。(圖/翻攝百度百科)
張競強調,由史例觀察,仍有3次在中共中央放話表態後發生武裝衝突,這3次的共同現象就是北京本身並不希望透過武力解決爭議,但衝突對象根本「置之不理」,而且認為北京根本不敢使用武力,甚至是存心將北京逼上動武之途,認為發生衝突後其可獲得上風,在戰爭中讓中共屈服,所以才讓此句醜話不幸應驗。
至於《環球時報》的「勿謂言之不預」說法,張競表示,「當前台海情勢是否正循著相同軌跡前進,這個謎團恐怕就只有靠未來證實其謎底。」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