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國家隊/抓得住你!台製「電子圍籬」狠甩電子手銬侵犯隱私疑慮

▲行政院資安處長簡宏偉。(圖/記者蔣婕妤攝)

▲行政院資安處長簡宏偉。(圖/記者蔣婕妤攝)

記者蔣婕妤/台北報導

面對居家檢疫隔離民眾「趴趴走」,台北市長柯文哲2月中一句,「真的再不行,就只好電子手銬,不然怎麼辦?」引發熱議。不過,台灣最後仍然沒有選擇使用「電子手銬」,指揮中心決定以「電子圍籬」取代,以對隱私最小程度的侵害,達到最有效的目的。

如何即時掌握高達5萬名以上居家檢疫者的動態,避免疫情擴大,卻又要考量隱私顧慮?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資訊組長、行政院資安處長簡宏偉透露,當時各部會聚在一起討論了很多方案,包含電子手銬,不過,社會大眾對於電子手銬、腳鐐印象並不好,認為是犯罪者才要使用,跟沒有特殊身分的民眾被居家檢疫隔離差別很大。

因此,最終政府選擇了「電子圍籬」技術。簡宏偉說明,政府非常注重隱私顧慮,甚至捨棄精準度最高的GPS定位,改以透過「基地台距離」為主要概念。他表示,每支手機都需要透過基地台發送訊號,因此就以該支手機連線到基地台的距離劃定一個圈,作為居家檢疫的掌握範圍,一旦超出,立刻就會被發現。

簡宏偉表示,這套技術不是台灣獨創,但台灣把它運用在防疫上,並配合民政、警政系統,才完成屬於台灣的「電子圍籬」。

針對電子圍籬的運用,簡宏偉舉例說明,民眾入境需要填寫資料,此時就進入入境檢疫系統,需要被居家關懷者,就會被建立防疫追蹤系統,最後把這些資料庫統整並「呈現」出來的就叫做電子圍籬。這一整套概念包含透過訊號追蹤民眾動態,搭配每天LINE機器人的關心,只要訊號超出範圍有異常,警政單位馬上就會知道,並前往了解受檢疫者的動態。

簡宏偉說,電子圍籬之所以在台灣能成功,其實靠的不單單只是科技,還有多方配合的「人味」輔助。科技運用在現實會出現許多狀況,例如手機沒電抓不到訊號、手機被家人誤帶出門,這時,防疫人員就會立刻前往受檢疫者的家裡,關心他是不是有狀況,或是違規出門了;至於會不會有民眾故意把手機留在家裡,人卻在外趴趴走的情況?這時,每日的LINE機器人關心就成了配套措施,因為當事者必須要有手機在身上才能回訊息,如果訊息太久沒回,一樣會有防疫人員前來按門鈴關心。

電子圍籬在台灣的成功經驗,獲得國際讚譽,甚至有許多國家想要搶著學。不過,隨之衍生的資安問題也引發關注,簡宏偉強調,這套系統的重點就是對隱私的最小侵害,相關電子足跡資料,只要受檢疫者解除隔離,立刻就會被刪除,力求在對隱私的最小侵害中,達成最高效率的防疫效果。

▼電子圍籬系統。(圖/記者蔣婕妤攝)

▼電子圍籬系統。(圖/記者蔣婕妤攝)

▼電子圍籬概念。(圖/記者蔣婕妤攝)

▼電子圍籬概念。(圖/記者蔣婕妤攝)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政治熱門新聞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