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學者帶領世界走在營養精神醫學的前端 負責主編《大腦,行為和免疫》特刊

▲國際期刊《大腦,行為和免疫》的編輯群合影,主編Carmine Pariante教授(右一)、安南醫院副院長蘇冠賓教授(右二)以及中國醫藥大學精神醫學部張倍禎醫師(左一),希望藉由『NIMH』特刊讓世界看見台灣和各國在營養精神醫學的研究發展和未來趨勢。(圖/記者林悅翻攝,下同)

▲國際期刊《大腦,行為和免疫》的編輯群合影,安南醫院副院長蘇冠賓教授(右二)以及中國醫藥大學精神醫學部張倍禎醫師(左一),希望藉由『NIMH』特刊讓世界看見台灣和各國在營養精神醫學的研究發展和未來趨勢。(圖/記者林悅翻攝)

記者林悅/台南報導

營養精神醫學近年來蓬勃發展,成為精神醫學的主流,台灣營養精神醫學研究學會理事長蘇冠賓教授和理事張倍禎醫師,去年受邀擔任國際期刊《大腦,行為和免疫 》的客座編輯,號召全球營養精神醫學專家發表論文,並集結收錄15篇重要研究論文,在最新一期特刊「營養在免疫與精神醫學」中發表最新研究。

《大腦,行為和免疫》是由Elsevier出版的同行評審的科學期刊,於1987年建立,涵蓋了神經系統,心理學和免疫系統之間關係的研究。它是《精神神經免疫學研究協會(PNIRS)》的官方期刊,也是這個領域最有代表性的期刊。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憂鬱症的「單胺氧化酶理論 (monoamine hypothesis)」理論對於病因的了解和新治療的研發已經走到盡頭。目前已有更多的研究支持「免疫調節 (inflammatory regulation)」在精神疾病機轉所扮演的角色。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張倍禎醫師在兒童過動症、心血管疾病或炎症合併憂鬱症的研究成果也証實,免疫調節在憂鬱症病因的重要性。

這期的『NIMH』特刊的目的就是整合目前世界上最新關於營養在精神醫學與免疫的研究;這次探討多種的飲食內容與營養補充(藍莓、omega-3不飽和脂肪酸(俗稱魚油, omega-3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褪黑素激動劑 (melatonergic agonist)、腺苷甲硫胺酸 (SAMe, S-Adenosyl Methionine)、大麻二酚(Cannabidiol,CBD)、卡痛 ( Kratom) 在不同的精神疾病,如憂鬱症、雙極性情感疾病、思覺失調症、酒精引起的失智症和厭食症等,所扮演的角色,並探討其免疫的機轉。另外這個特刊也特別強調雌激素 (estradiol)和母乳的成份在產期前後的憂鬱症與孩子的神經發展的相關性。『NIMH』特刊也著重在最近很熱門的腸腦軸 (gut-brain axis)的相關研究,並利用腸道菌和精神健康和疼痛的相關研究,來進一步佐證腸腦軸(gut-brain axis)可能是大腦、行為和免疫這三個系統的主要調控者。

安南醫院副院長蘇冠賓教授表示,由於精神疾病的成因很多,單一療法的治療效果有限,若能合併營養療法,可以大大改善病患的治療成果,所以希望可以藉由這次『NIMH』特刊,讓更多人更重視整合性的醫療包括生活中很重要的飲食調整和營養處方。

在這次的新冠病毒威脅下,讓全球看到了台灣的醫療團隊所展現出來的優異防疫策略。而在營養精神醫學的領域,台灣其實已默默耕耘多年也領先許多已開發國家並擁有堅強的研究實力,更希望可以藉由這次的『NIMH』特刊讓世界看見台灣和各國在營養精神醫學的研究發展和未來趨勢。

►有75%酒精,必備必買必囤!!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