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提高民眾防疫警覺,也增加投保健康保險的意願。(圖/記者林敬旻攝)
記者楊絡懸/台北報導
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衝擊,再加上金管會政策調整,多數壽險公司早已做好「新契約保費大跳殺」的心理準備。壽險公會15日公布,壽險業今年前3個月初年度保費收入2170億元,年減37.7%,而且傳統型保單大減38.9%、投資型保單減幅也達32.9%,銷售慘淡,其中唯獨健康險(醫療險)呈現「正成長」。
根據壽險公會統計資料指出,壽險業2020年首季總保費收入7832.24億元,年減10.1%,其中,初年度保費(新契約保費)收入2170.13億元,年減37.7%;續年度保費收入5662.12億元,年增8.2%。
若以傳統型與投資型商品區分,傳統型保單初年度保費收入1714.12億元,年減38.9%;投資型保單初年度保費收入456億元,年減32.9%。端看不同險種,傳統型壽險保費跌最慘,年減達41.7%;其次為投資型壽險,年減39.4%;再來是傳統型年金險,年減28.9%。一片慘淡的情況下,唯獨健康險呈現正成長。
壽險公會分析,第一,保單責任準備金利率下調1碼。第二,利變型保單宣告利率走低,傳統型保單買氣不佳。第三,金管會公布宣告利率平穩機制於今年7月實施,明定壽險業宣告利率應考量固定收益債券利息收益率,更貼近實際債市利率,且保單的合約服務邊際利潤(CSM)不得為負,使傳統型商品銷售力道減弱。
▲台灣實施全民健保制度後,健康險市場並未因此受影響而衰退,反而呈現穩定成長的趨勢。(圖/pixabay)
在投資型保險商品方面,壽險公會認為,因金管會保險局就先前銷售主力的目標到期債券基金投資型保單擬訂新管理措施,規定基金投資的所有債券必須是「BBB+」級以上,即便投資「BBB+」級的債券,最多也不能超過基金淨值的40%,導致連結保單的基金收益減少,影響投資型保單業績。
另按銷售通路觀察,壽險業首季初年度保費收入2170.13億元,壽險公司本身行銷體系達875.59億元,佔40.35%;銀行經代保代通路1046.2億元,佔48.21%;傳統保險經紀人、保險代理人僅248.33億元,佔11.44%。
銀行經代保代通路的初年度保費收入占率高於壽險公司自身行銷體系通路。壽險公會表示,若以險種資料來看,投資型保單在銀行經代保代通路與壽險公司通路的比率為2.10:1,而傳統商品健康保險與傷害保險,仍以壽險業自己銷售為主力。
至於健康險呈現「正成長」態勢,保險業者向《ETtoday新聞雲》記者透露,由於新冠肺炎疫情衝擊,喚起多數民眾關心自身的保障缺口,再加上不少公司針對法定傳染疾病取消30日等待期,更推出「現買現保障」、也就是「確診肺炎即理賠」的防疫保單,提升討論度而表現成長。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