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F下修預測台灣2020年經濟成長率至-4%。
●李沃牆/現任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專任教授及兩岸金融中心副主任,亦為富華創投及兆豐第一創投董事、品豐投顧榮譽顧問。
國際貨幣基金 (IMF)於本週二(4月14日)按例於每年4月公佈年度首次《世界經濟展望報告》(World Economic Outlook),預估今(2020)年全球GDP將萎縮3%,恐將經歷自1930年大蕭條(Great Depression)以來最嚴重的衰退,衰退程度遠超過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
其中,美國經濟成長率今年將萎縮5.9%,中國大陸經濟成長率僅1.2%,歐元區今年經濟成長率萎縮7.5%;歐洲疫情最為嚴重的義大利和西班牙則分別萎縮9.1%和8%。而台灣經濟成長率由去年10月秋季報告的2%,下調6個百分點至負4%。但政府財經官員認為:「這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情,參考就好」。
無獨有偶,星展銀行於4月15日昨公布的第2季投資展望中,也將台灣的經濟成長率由2月1日預測的2%、3月23日的0.9%,大幅下修至負1%。接著,IMF於16日又表示,亞洲今年經濟成長將陷入60年來首度停滯(零成長)。到底,全球知名機構的經濟預測準不準確?台灣今年的經濟成長又該怎麼觀察?能躲過負成長命運?
▲經濟預測也無法預期黑天鵝的到來。(圖/路透)
近年黑天鵝頻繁 經濟預測就好像在「擲筊」?
隨著計量經濟理論漸趨成熟,經濟預測早已實施多年,至於準不準更就另當別論了。然而,各家所用的經濟預測模型都建構在不同的假設基礎,所用的總體預測計量模型及影響變數也迴異。杜甫的《可嘆》詩云:「天上浮雲如白衣,斯須改變如蒼狗; 古往今來共一時,人生萬事無不有」,正反映出在瞬息萬變的全球化環境中,不僅地緣政治風險升溫,天災及傳染病等黑天鵝更無法放在模型中,以致經濟預測常常失準。
美國歷史學家彼得•科克拉尼(Peter A. Coclanis)曾撰文分析,把經濟預測頻頻失準,歸咎於經濟學家過分依賴數據和理論,忽略了經濟史這項分析的關鍵基礎。就像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來臨前,多數預測機都持樂觀看法,直至情勢急轉直下,才開始修正預測。故有人揶揄地指稱,經濟預測就好像在「擲筊」,參考就好。話雖如此,但用以判斷未來經濟趨勢,做為政府施政的參考,其實是有相當的參考價值。
▲民間消費劇降,不少業者都在苦撐。(圖/記者周宸亘攝)
由支出面觀察台灣經濟成長 不難看出端倪
經濟預測模型相當複雜,非專業人士不易瞭解;但經濟成長該怎麼觀察倒不難。在總體經濟學的國民所得理論中,國內生產毛額就可由最終產品購買者支出面來估計,即GDP=C+I+G+X-M;C:指民間消費、I:投資毛額、G:政府消費支出、X:出口項、M為進口項。
就台灣GDP組成中,最大的二項分別為消費支出約占5成3,出口項約占6成6;換言之,只要觀察這二大項的變化,大概就可以洞察台灣經濟成長概況。
一、民間消費支出:2003年台灣受SARS疫情衝擊,國內需求動能轉弱,民間消費劇降,並於第2季呈現負成長;但此次疫情衝擊相較於SARS有過之而無不及。主計處下修今年第1季民間消費至0.75%,較前一次預測減少1.44%。
台灣雖沒有封城,而且此次有電商「宅經濟」加持,但實體面店卻因民眾不敢登門消費而大幅衰退;君不見,已陸續有許多知名的老字號餐廳關門,住宿及餐飲業哀鴻遍野。桃園機場旅運人數於4月14日全天僅669人,還不到去年平均每日13萬3,000人的旅運量的0.5%;第一航廈入境旅客人數更是掛零,創史上最低的旅運量新紀錄;沒有人潮就難有消費,更無錢潮,消費面慘狀可想而知。
此外,勞動部公布截至4月15日統計,台灣實施無薪假的企業達588家、影響勞工1萬4,821人,一周暴增220家、6262人,增速持續加快,無薪假人數續創8年新高,也會影響消費。坦然言,觀光、餐飲、零售、百貨、交通等內需型產業受疫情衝擊,業績慘淡,消費支出必然大幅衰退。至於政府實施的「振興消費券」,「酷碰券」能否創造加乘效果,及相關的紓困措施是否奏效,進一步抵消疫情對消費的衝擊,應是未來消費項觀察的重點。
二、因今年1至2月出口尚未受疫情影響,但1月適逢農曆春節工作天數較少,較去年同月減7.6%;2月則需求暢望,年增24.9%、3月出口衰退0.6%;其中出口中國(含香港)及東協均成長3.4%;對歐洲出口衰退8.1%,減幅最大,其次對美國、日本出口分別衰退3.1%、2.1%。累計1至3月出口年增3.7%,衝擊並未顯現,再來第2季之後受疫情影響就會更明顯,尤其是電子產品與汽車產品對景氣最為敏感,台灣出口下滑壓力將會浮現。
三、台灣在去(2019)年因受美中貿易戰而獲轉單效益,以及台商回流投資助力下,對經濟成長有極正面影響。今年則要觀察民間與政府投資、台商回流是否落實。另台積電因應5G與高效能運算強勁需求,持續積極研發投資;若今年資本支出計畫維持150億至160億美元水準,對整體投資項也有相當助益,或可降低疫情對投資項的影響。
▲美國眾議員齊聚一堂,通過疫情紓困方案。(圖/路透)
MF預測或有盲點 但也不能過度樂觀
針對國際貨幣基金(IMF)下修台灣今年經濟成長率至負4%,不少財經官員及工商團體認為此預測過度悲觀,不太可能,如:
一、政務委員龔明鑫認為:主計總處預估第1季經濟成長率約1.8%,即使第2季為零成長,則下半年除非負8%或負9%,全年才有可能為負4%;
二、國發會則表示,IMF未完整掌握台灣的狀況,忽略我國疫情控制得當,以及政府紓困振興等正面效益,致嚴重低估台灣經濟成長率。並預估疫情對今年經濟的衝擊僅0.66%至1.4%,經濟一定可維持正成長。
三、工商團體也認為IMF預測過度悲觀,估今年經濟成長率將介於零成長至1%之間,而民間與政府投資、台商回流落實步調將是支撐經濟成長的重要關鍵。
一則,全球疫情何時趨緩或結束實難預料;再則,台灣與國際貿易聯動性高,在全球價值鏈參與率(Participation rate)高達67.6%;全球經濟前景不佳,台灣難以倖免。
如肺炎爆發初期,中國大陸封城,即影響台商的營運,衝擊供應鏈;當中國大陸逐步復工後,疫情又燒向歐美,影響消費端,訂單恐大減;在此情況下,台灣經濟成長率難逃國際機構下修命運。另根據主計總處評估,若中國大陸經濟成長率每降1%,台灣將下降0.29%、美國每降1%,台灣則下降0.07%。而IMF預估美國由去年的2.3%降至今年的負5.9%,降幅達8.2%,依推估,台灣應降0.57%;而中國大陸由去年的6.1%降至1.2%,降幅達4.9%,則台灣應降1.42%。
換言之,單是這二大貿易國對台灣經濟的影響,粗估就高達1.99%。中國國家統計局於17日所發布的首季GDP成長率下降6.8%。是中國大陸有季度GDP記錄以來的首次負增長,對台影響實不容小覷。
另外,大家也不要忘了,台灣歷年來共出現三次負成長,第一次是2001年受到全球網路泡沫影響,經濟衰退,當年度的經濟成長率為負1.26%;第二次則是2008年的負1.57%,主因是全球金融海嘯造成經濟大幅衰退。另一次在發生在2015年因全球經濟降溫,導致第3季經濟成長率為負1.01%。如今,歐美及中國大陸等亞洲主要國家受疫情影響,無論失業率或經濟成長都面臨較2008年金融海嘯更嚴峻的考驗,甚至直逼1930年代的經濟大蕭條(Great Depression)。IMF對台灣的預測或許太過於悲觀而失準,但政府也不能過度樂觀,必須審慎以對,才有機會躲過負成長命運。
熱門推薦》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