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95發明人來自台灣!超狂學霸史「等同念6個博士」 蔡秉燚一po文哈佛、耶魯搶問

▲▼蔡秉燚發明N95口罩。(圖/翻攝自utrf.tennessee.edu)

▲蔡秉燚Peter Tsai發明N95口罩。(圖/翻攝自utrf.tennessee.edu

記者董美琪/綜合報導

過濾能力最強的醫療級N95口罩,發明人其實是來自台灣的美國科學家、畢業於台北工專(現臺北科技大學)的蔡秉燚,在COVID-19疫情延燒全球之下,他持續研究口罩再消毒也不減效果的方法,他退而不休,「這些工作我不拿酬勞。如果可以選擇,我會選擇去救1億人的生命,不會選擇去拿1億美元。」

台北科技大學日前發新聞稿指出,守護第一線醫護人員的N95,為口罩效能的美規標準,能攔截95%懸浮微粒,關鍵在於口罩內層採用蔡秉燚研發的二項技術:熔噴不織布製程,以及借助靜電捕捉病毒的駐極處理技術,使過濾效果提高10至20倍。業內眾所皆知,Peter Tsai(蔡秉燚)是熔噴不織布與加靜電技術的國際權威。

這位68歲的科學家,出身台中清水農家,得幫忙種田,無暇念書;躬逢台灣紡織業全盛期,想學一技之長,選讀臺北工專纖維工程科化纖組。

1975年畢業於台北工專(現臺北科技大學)後,先到紡織工業研究中心(紡織產業綜合研究所前身),為工業局做全國紡織業的品質管制計畫,再到染整廠工作,目前專利技轉已達80項,包括口罩、手術衣在內,造福超過10億人的衛生健康。蔡秉燚說,「當時台灣的機械、技術都來自歐美日,只做製造,不知原理,不能滿足我的求知慾。」

蔡秉燚回憶,當年台北工專老師刑文藻帶同學們參觀深坑染整廠,陳美蘭老師經常邀請同學到她家吃飯討論課題。1995年,時任紡織工程系(分子系前身)系主任的林和睦老師,透過陳美蘭老師邀請他回母校擔任短期的客座教授。當時他在美國已有家庭,經過一番天人交戰,最後仍在台海危機時刻回校教書一年,實現對母校恩師的諾言。

他決心在臺北工專學到的底子上繼續深造,遠赴美國堪薩斯州立大學攻讀碩、博士,「業界工作三、四年,只夠買一張單程機票,剩下700美元放在口袋裡。」飛機降落洛杉磯,鳥瞰車如流水馬如龍、閃閃發光的交通網絡,心想「這不愧是世人所稱的黃金國度。」

於是,蔡秉燚夙夜苦讀,越念越起勁。為了攻讀更深入的工程課程,廣泛涉獵數學、物理、化學等基礎科學,甚至多拿一個資工學位,到最後博士班狂修到500個學分,相當於念6個博士。也因此,他能跨界整合流體力學、電學、材料學等不同知識,還能運用電腦程式快速算出研究假設的實驗結果。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蔡秉燚發明N95口罩。(圖/翻攝自臺北科技大學)

▲蔡秉燚與田納西大學同事合照。(圖/翻攝自臺北科技大學)

研究所畢業後,蔡秉燚進入美國田納西大學擔任研究學者,領導熔噴製程實驗團隊,不斷嘔心克服萬難,終於1992年成功開發N95口罩內含的二大技術。田納西大學為了表彰他在科技創新和技術轉移的卓越貢獻,2006年授予該校最高榮譽的惠利獎(Wheeley Award)。

一面在學術界研究,一面提供業界技術服務,他深知研發沒有止境:「The sky is the limit.」2018年更突破原有方法,發明水力摩擦加電的新技術,將過濾材料的效能再加倍,原本N95標準要用到兩層材料,新技術只要一層,透氣效果也更好。去年他從服務超過35年的田大退休,拜新發明之賜再獲惠利獎,創下該校唯一二度獲獎的紀錄。

蔡秉燚認為:「一生之計在於勤,這是千真萬確的至理名言。你可能一夕成為暴發戶,但不可能一夕之間在科學研究上會有成果,科研一定需要一生的奮鬥。研發不用奮鬥而能僥倖成功,我從未看過。」

眼看疫情延燒全球,引發口罩荒,他在美國田納西大學網頁熱心發表文章,探討有哪些方法可讓口罩消毒後重複使用,不讓靜電功能失效。文章一出,哈佛、MIT、耶魯、史丹佛等學校都來交流。他笑稱自己彷彿一個平台,朋友打趣問起,現在做這樣的角色,人家給多少酬勞?「這些工作我不拿酬勞。如果可以選擇,我會選擇去救1億人的生命,不會選擇去拿1億美元。」為人類謀福祉,是他不懈研發的核心信念。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