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時中曾在記者會沮喪落淚。(圖/記者林敬旻攝)
文/趙于婷
1月底到2月之間,當時台灣案例不多,相關防疫措施還不算嚴謹,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每天記者會都擠滿記者和攝影師,每天都得早早到現場卡位和尋求一個可以隨時充電的座位。2/4當天,恰巧我卡到了第一排的位置,就正好在指揮官陳時中前方,記者會中,我正埋頭寫快訊,聽到後面的攝影師打pass,猛然抬頭一看,「天阿!陳時中哭了。」
很多民眾都是因為這次疫情才認識陳時中,但醫藥記者平常參與記者會、立法院備質詢和堵訪,對本來就是「衛福部部長」的陳時中還稱得上熟悉,他給人的印象就是「高EQ、像硬漢一樣嚴肅」,偶爾會爆出金句,逗笑記者的可愛官員,所以看到陳時中哭的當下,心裡只想「這不是我認識的阿中吧!」可想抗疫的壓力有多大。
寫完稿後,再抬頭看陳時中,他已經收拾好情緒,但陳時中這一哭,感覺也哭出了台灣人的團結;從2/4之後,全國民眾也罕見一起展現出對一個「政府官員」的熱愛。這100天抗疫過程,每天開記者會、QA問到飽、制定口罩實名制,陳時中確實一一做到了。
▲陳時中承諾每日召開記者會說明疫情。(圖/記者李毓康攝)
「無限晚上加場記者會」是所有媒體心情崩潰的時間。那段時間每次開完2點場,就一顆心吊在空中,因為不知道什麼時候媒體工作群組又會響,最害怕手機螢幕一亮,出現「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為因應....,今X日X點召開記者會...」的訊息,接著記者室就會傳出「啊~~~為什麼又有了!」,但也得馬上收掉情緒,等待陳時中和其他官員出現,大家一起加班。
在無限晚場記者會中的2/16,確診了2例「無旅遊史」個案,大家相當震驚,因為代表台灣出現了還沒掌握的感染源,18點30分左右,陳時中在加場記者會上脫口說出「這屬於社區感染」,這句話代表著台灣疫情似乎要失控了,各家馬上快訊發出;但為了怕引起民眾恐慌,陳時中在快22點,又親自到記者室,和記者討論用什麼字替代「社區感染」比較好,一邊跟陳時中和同業討論,一邊回報公司主管。那天下班走出指揮中心已經是2/17。
之後是3/5,當天是目前最晚加場記者會的一次,忙完兩場記者會,21點多,下了捷運,沒想到嗶悠遊卡出站的同時,媒體工作群又響了!「22點10分。」我眼中只看到這幾個字,然後狂奔出捷運站,匆匆對著來捷運站接我的男友交代一句「我要回去開記者會了」,馬上攔了一台計程車跳上去,原地放生男友。
經過瘋狂的2月,大家漸漸習慣「記者會加場」,回到指揮中心,櫃檯警衛一看到我就笑說「你們大家都回來了耶!」接著到記者會現場,記者們已經開始苦中作樂;互相問對方「欸!你剛剛捷運搭到哪一站?你剛剛到家了嗎?」在一邊互虧的狀態下拿出筆電,再度開機。那天是曾經來台灣國家音樂廳表演的「澳洲音樂家」返國確診,而我下班走出指揮中心是3/6。
▲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擔任此次指揮中心發言人。(圖/記者李毓康攝)
再來是3/29的22點多,當時已下班要跟男友去吃宵夜,收到奧捷團領隊疑似死亡消息,22時30分左右,打電話向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先道歉這麼晚打擾,接著確認消息後,原地下車,坐在摩托車踏板上發了快訊。「哦!對!在這邊還得向在路邊等的男友和晚上被我打擾的莊副說聲抱歉,當下實在迫於無奈。」
這100天,對指揮中心的矛盾回應、不正面回答問題,有過幾次無言和怒氣,尤其是2/16那天,從早忙到晚的疲憊,一度很想拒改內容,但當天陳時中離開指揮中心前,又進來一次,手上拿著一袋濾掛咖啡包,放在桌上,然後對大家說了一句「謝謝,辛苦了!」心裡其實挺心疼這位已經當阿公的指揮官。
看他走出記者室的背影,似乎也感受到他對無法掌握疫情的諸多無奈,他帶著第一線防疫人員,把全台灣人的健康扛在肩上,這重擔很重,但我想民眾的健康和國際對台灣的讚賞,就是他堅持扛下去的最大動力吧!身為醫藥記者,我比民眾更期盼陳時中大聲宣佈疫情結束的那天。
▲連續16天本土病例零確診,指揮中心今請吃龜苓膏。(圖/記者趙于婷攝)
「沒有一個國家每天開記者會吧!」陳時中在某天記者會講出了這句話。今天是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開設滿100天,網友湧入衛福部臉書留言笑稱「默默追阿中部長的劇滿100天了」。
陳時中這100天無疑帶領台灣打了一場堪稱有水準的COVID-19硬仗,而身為「阿中部長劇」配角之一的第一線採訪記者,也默默坐在台下滿100天,從第一例的措手不及到現在得熟記所有病例和防疫政策。
17年前SARS爆發,我還只是個小學生,相信很多跟我同年的都一樣,大概只記得每天上學都要戴口罩跟量體溫,誰知道17年後,和SARS雷同的COVID-19會再度威脅全世界;而當年還是小學生的我,更從沒想過,這次得抱著電腦,硬著頭皮踏進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
這100天,防疫幕後大大小小事情,還有很多想說的,一時講不完,防疫人員被媒體「打擾」到忍不住的小脾氣、媒體被資訊和公司主管轟炸到眼神死的分分秒秒,一篇文章,甚至是千言萬語都講不完。
經過100天的洗禮,還是同一句話,「繼續在疫情資訊爆炸的夾縫中求生存吧!」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