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學博士列3條件「效果等同普篩」 台灣醫療可近性高成關鍵

記者黃翊婷/綜合報導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28日在記者會上幫全國民眾上課,解析台灣不普篩是有科學依據的。台大醫學院急診醫學科臨床副教授、美國哈佛流行病學博士李建璋認為,如果能夠符合3項條件,效果其實等同於普篩,加上醫療可近性高,這就是為何台灣能在這波疫情中贏很大的原因之一。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防疫管控,篩檢站,防疫人員,救護車。(圖/記者徐斌慎攝)

▲台灣疫情最快有望在6月底告一段落。(圖/記者徐斌慎攝)

根據《聯合新聞網》報導,李建璋列出3項條件,包含準疫調、高醫療可近性、檢驗方法準確,如果能夠全部符合,其實效果就和普篩差不多,台灣目前的防疫方式稱為「高危險群廣篩」,況且台灣醫療可近性很高,能夠容納多層次防線,這也是成功守住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的原因之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而對於外界質疑為何不實施普篩,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也有話說。陳時中28日在記者會上提到,假設台灣盛行率為18/10,000,看似健康的人口1,800萬人,需花費至少540億元進行普篩,才能夠驗出其中32,577人無症狀感染者,其中還有1,797人屬偽陽性,需將上述偽陽性個案進行隔離後再檢測,才能回復正常生活;若以全台2300萬人去算,全面以PCR篩檢方式進行普篩,至少要690億元。

▲▼4/28精準防疫一百天-整體策略。普篩效益不彰。(圖/指揮中心提供)

▼▲陳時中說明台灣不普篩的原因。(圖/指揮中心提供)

▲▼4/28精準防疫一百天-整體策略。台灣不普篩有科學依據。(圖/指揮中心提供)

但以目前的疫情狀況來看,新冠肺炎相關通報的60,956例中,以PCR檢測花費1億8千萬元,進一步進行疫調後僅10人查無感染源,後續影響17人確診。陳時中表示,這個結果顯示,若為了找出無症狀患者,全面以PCR篩檢方式進行普篩,不只浪費公帑及珍貴的醫療人力資源,也不符效益。

「台灣不普篩是有科學依據的。」不過,對於排除呼吸道感染患者是否會出現潛在性病人,陳時中坦言,這樣的懷疑都是有的,答案也可能真的是有,問題是「怎麼做才能把危害減到最低」,台灣可能有無症狀患者,但如果花很多錢去做,反而留下很多「偽陰性」,那些人一樣在社會上趴趴走。

►不再眷戀青春,因為我持續擁有。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