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科大學生設計珊瑚復育系統、河道生態補丁 獲德國iF設計獎

▲▼   台科大學生設計獲德國iF設計獎   。(圖/台灣科技大學提供)

▲台科大建築系三組學生作品獲德國iF設計新秀獎。(圖右起)龔照峻、謝宗穎、葉芷婷 。(圖/台灣科技大學提供)

記者崔至雲/台北報導

隨著全球暖化與氣候變遷,越來越多生態環境問題產生,台科大建築系學生針對環境議題,分別設計幫助珊瑚復育的「珊瑚共生復育系統」、乾旱地區建築牆面集水裝置「仿生呼吸帷幕」、有助河道防洪的「生態補丁」,三件作品獲德國iF設計新秀獎Winner獎肯定。

德國iF設計新秀獎今年依據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作為參賽主題,鼓勵年輕學子針對環境永續議題提出設計構想,共同解決環境問題。台科大校長廖慶榮表示,台科大學生積極關心公共議題,透過創新設計解決人們生活上的需求,同時友善地球環境,為求作品的務實可行性,同學透過建模模擬實際情形,提出的設計兼具實務性與創意。

獲獎作品「珊瑚共生復育系統」為模組化的珊瑚與共生藻修復系統,由台科大建築所學生謝宗穎、黃宣庭共同設計,將死掉的珊瑚咕咾石重新再利用,製成可自由組裝的珊瑚生態廊道,不受海底地形影響,讓珊瑚與藻類共生其中,幫助珊瑚復育。

▲▼   台科大學生設計獲德國iF設計獎   。(圖/台灣科技大學提供)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珊瑚共生復育系統(RE-HABITAT)」為模組化的珊瑚與共生藻修復系統。(圖/台灣科技大學提供)

謝宗穎表示,珊瑚白化問題相當嚴重,尤其藻類對海水溫度敏感,海水溫度上升會使藻類離開,進而造成珊瑚白化,「珊瑚共生復育系統」可以讓藻類附著,延長珊瑚跟藻類的共生時間。

另一件獲獎作品「仿生呼吸帷幕」是為乾旱地區設計可以集水的建築表皮,由台科大建築系龔照峻、蔡沛淇設計,作品靈感來自仙人掌等乾旱地帶植物的葉子,利用環境日夜溫差大,清晨容易起霧的特點,透過建築表皮的網狀結構讓水份附著表面,再沿著帷幕往下匯集,最終轉化為生活用水。

▲▼   台科大學生設計獲德國iF設計獎   。(圖/台灣科技大學提供)

▲「仿生呼吸帷幕(Architexture)」是為乾旱地區設計可以集水的建築表皮。(圖/台灣科技大學提供)

龔照峻表示,作品是模仿植物行為應用在產品上,透過數位建模轉化植物葉子造型為建築表皮,前期投入許多時間研究植物與氣候的資料,期待可應用在美洲、非洲、澳洲等乾旱地區,用簡單的方式提供乾淨用水。

作品「生態補丁」由台科大建築系葉芷婷設計,提出以自然的土壤及植栽取代人工河堤,可順著河川流動停留在河道的侵蝕面,像補丁一般填補河道,以自然防洪設計達到自然修復,同時增加生物棲息地。

▲▼   台科大學生設計獲德國iF設計獎   。(圖/台灣科技大學提供)

▲「生態補丁(Ecological Band-Aid)」以自然防洪設計達到自然修復。(圖/台灣科技大學提供)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