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vard Munch's The Scream could be saved as researchers identify source of damagehttps://t.co/PofBeNEb2o
— i newspaper (@theipaper) May 16, 2020
記者黃心瑀/綜合報導
挪威藝術家愛德華•孟克(Edvard Munch)的《吶喊》是20世紀的知名畫作,不過因為作品長期暴露在高濕度的環境當中,導致顏料變質、氧化,現在很也可能面臨畫作褪色的情況發生,讓大家十分的擔憂。
孟克在1910年創作《吶喊》這幅畫作,並被保存在挪威奧斯陸的孟克博物館當中,因為其被解釋為焦慮和精神痛苦的最佳代表,成為現在最著名的畫作之一,不過隨著時間的過去,畫作上的顏色似乎不如以往鮮亮,一個國際團隊使用了X光技術分析了畫作上的微型薄片,試圖找出讓畫作一點一點消逝的原因。
原本許多人認為,光線是讓《吶喊》逐漸褪色的罪魁禍首,所以時常將作品保存在黑暗中,更因此減少名作展出的機會,但這個團隊在經過分析發現,畫作上的原始顏料中存有「硫化鎘」,這個化合物會在高濕度的條件下被氧化並褪色。
義大利國家研究委員會研究人員Letizia Monico表示,利用作品的微型薄片,團隊分析出畫作逐漸退色的主因即是水分,光對於畫上的顏料影響非常的小。據悉,《吶喊》1910年版本曾在2004年時於孟克博物館遭到盜竊,並在2006年時尋回,從那時起這幅畫作幾乎就沒有再被拿出來展覽,保存在博物館中的弱光、濕度受控制的保護區域內。
報導中指出,1910版本的《吶喊》圖畫中,帶有夕陽的天空跟人物脖子上的顏色,都褪為灰白色,另外在湖中還有不明的顏料碎片正在剝落。研究指出,氯化物在高濕度的條件下(相對濕度為95%),原本黃色的硫化鎘會變成白色的硫酸鎘,即使在沒有光線的情況下,這種作用也會發生。
研究團隊建議,為了能在博物館長期展示《吶喊》畫作,館內的最大相對濕度應該控制在45%,同時因為畫上顏料在光線的照射下不會變色,所以往後參觀的人可以不必在近乎黑暗的地方進行觀看。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