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捕捉行星誕生畫面 御夫座AB周圍出現暗黃色「扭曲點」

▲圖像(左)的紅色正方形顯示了禦夫座周圍的光盤,圖像(右)是區域的放大版本,白色框框圈出,非常明亮的黃色「扭曲點」,科學家認為這是行星形成的地點。(圖/取自歐洲南天天文台官網)

▲圖像(左)的紅色正方形顯示了御夫座AB周圍的光盤,圖像(右)是區域的放大版本,白色框框圈出非常明亮的黃色「扭曲點」,科學家認為這是行星形成的地點。(圖/取自歐洲南天天文台官網)

實習記者劉雪兒/綜合報導

歐洲南天天文台(ESO)近期捕捉到一幕景象,位於520光年外的御夫座AB(Aurigae,AB)周圍螺旋塵埃盤中,發現密緻的塵埃與氣體開始呈現螺旋狀凝聚,其中在圓盤的內部區域中,發現一個非常明亮的黃色「扭曲點」,可能是人類首次觀察到嬰兒行星誕生的直接證據。

根據歐洲南天天文台發布的消息指出,先是透過阿塔卡瑪大型毫米及次毫米波陣列初步(ALMA)觀測到異樣,而ESO團隊利用超大望遠鏡(SPHERE)儀器進行深度的探測。對此,天體物理學家的伊曼紐爾·迪·佛爾科(Emmanuel Di Folco)解釋說,這種類型的螺旋形信號暗示著幼小的行星的形成,後者會「踢動」氣體,並以波浪的形式在圓盤上產生干擾,有點像湖上的船尾流 。

此外,研究計畫負責人巴黎文理研究大學博卡萊帝教授(Anthony Boccaletti)說,「目前為止,人類已經發現了數千顆星系外行星,但對他們的形成方式知之甚少,且需要最新的觀測工具,才能真正捕捉到行星形成的瞬間」。據悉,ESO正在建造39米的超大望遠鏡,利用ALMA和SPHERE的前沿工作來研究太陽系之外的世界,以幫助天文學家更詳細、準確的看到氣體動力學如何促進行星的形成。

阿塔卡瑪大型毫米/次毫米陣列 (Atacama Large Millimeter/submillimeter Array) 是個由80個高精度天線所組成的無線電波望遠鏡陣列。這個計畫由美國國家電波天文台 (NRAO) 、歐洲南天天文台 (ESO)、日本國家天文台 (NAOJ) 及台灣中研院共同參與。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