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無症狀可能透過氣膠傳播」 中山大學研究登《科學》期刊

2020年06月1日 18:29

▲▼氣膠傳播可能為COVID-19無症狀患者傳染途徑,中山大學跨國合作專文獲Science刊登。(圖/中山大學提供)

▲氣膠傳播可能為新冠無症狀患者傳染途徑,中山大學跨國合作專文獲Science刊登。(圖/中山大學提供)

記者許宥孺/高雄報導

新冠肺炎無症狀患者可能透過氣膠傳播病毒!國立中山大學氣膠科學研究中心主任王家蓁與跨國學者研究發現,新型冠狀病毒能夠以極細微的氣膠懸浮微粒或液滴形式於空氣中傳播,特別是無症狀患者在不知染病、且未配戴任何防護口罩或防護措施下,可能使氣膠傳播成為主要感染途徑,而這項研究專文日前發表於國際權威期刊《Science》。

國立中山大學氣膠科學研究中心主任王家蓁表示,過去世人認為,僅有當患者咳嗽或打噴嚏時,所產生的飛沫有導致傳染的風險。但其實人們平時講話、唱歌、咳嗽,甚至僅是單純地呼吸,就會釋放出許多大小在1微米以下的氣膠微小液滴。當COVID-19患者的呼吸道或肺部含有SARS-CoV-2時,這些病毒即可隨著呼氣氣膠釋放到環境中。這些含有病毒的氣膠,如果在保有感染力的情況下被他人經由呼吸攝入呼吸道或肺部,即可能使病毒在新的宿主體內複製,並導致感染發病。

王家蓁同時指出,目前世界衛生組織所建議的安全社交距離,是根據患者咳嗽或打噴嚏產生的飛沫估算而得。回溯其歷史淵源,這類飛沫的粒徑大小主要是根據在1930年代W. F. Wells等人的量測而得。然而在90年前的時空背景下,量測設備及技術不夠先進,靈敏度尚不足以測得1微米以下的氣膠微粒。

隨著時代演進,量測微米與奈米尺度等微細顆粒的技術日臻進步成熟,最近20年間實驗所量測的呼氣氣膠,皆一致性地指出,其大小以1微米以下的微小氣膠占最大多數。當含有病毒的微細氣膠,一旦經由患者呼氣釋放到環境中後,不僅能夠在空氣中懸浮更長的時間,也因而更可能傳播到比WHO目前所建議的安全社交距離更遠的距離。

3位氣膠和傳染病學專家在此次發表於《Science》的專文中即指出,對於一顆粒徑100微米的飛沫,從8英尺的高度降落至地面僅需4.6秒,但對於一顆粒徑僅1微米的氣膠,從同樣高度降到地面卻需要12.4小時之久。新近的研究已經發現含有SARS-CoV-2的氣膠可以在空氣中存活至少16小時。這些粒徑更小的病毒氣膠,一旦被吸入到人體內之後,也可能進入到人體肺部更深處導致感染。

此次於Science刊登的專文中也提到,病毒氣膠的傳播,在不知染病的無症狀感染者,以及週遭他人(可能宿主)皆未配戴任何防護口罩或防護措施下,將導致最高傳染風險;特別是當其處於一區域性密閉或半密閉、且通風不佳的空間中,並有高濃度的懸浮病毒氣膠時。反之,在感染者與健康未感染者皆配戴口罩防護的情況下,則可將感染風險降到最低。另外文中亦提及在空氣污染較嚴重的地區,病毒亦可能「搭便車」附著於原已懸浮於空氣中的人為污染氣膠傳播,加速其散佈。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