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製聽診器在關鍵時刻能救人一命。(圖/翻攝自澎湃)
實習記者簡立宇/綜合報導
吃完洋芋片,罐裝圓筒還有妙用!前段時間疫情在大陸蔓延,就有醫生發明了自製聽診器,還上了科學期刊。這項發明不是辦家家酒,因為在高感染率的環境下,前線醫護也必須好好保護自己,因此如果每個床位都能有專用的聽診器,就能把交叉感染的機率降到最低,這個環保聽診器也就誕生了。
根據《澎湃》報導,中部戰區總醫院心胸外科、廣州南方醫科大學第一臨床醫學院5名臨床醫生,在學術期刊《歐洲心臟雜誌》(European Heart Journal)發表了抗疫期間的創意發明,用洋芋片罐裝圓筒加上消毒A4紙自製環保聽診器。
在這片論文發表前,醫學期刊《柳葉刀》(或譯《刺胳針》)上有一篇文章表示,應該少用聽診器、多用超音波,這樣可以確保醫護人員的安全。但是這個說法被中部戰區總醫院心胸外科主任高旭輝修正了,「超音波雖然可以提供檢測數據與影像,但聽診器在緊急狀況下非常重要,在資源匱乏的地方,基礎設備會是挽救生命的關鍵工具。」
▼每床都配置一個,降低交叉感染機率。(圖/翻攝自澎湃)
高旭輝與其他作者們列舉6項重點:一、聽診器不僅是診斷工具,更是醫生與病人之間,建立信任、了解身體狀況的橋樑;二、超音波醫生與臨床醫生有專業化的趨勢,如果硬要用超音波將增加人手,可能會讓交叉感染機率增加;三、如果醫生沒有先聽診肺部,可能導致誤診;四、在關鍵時刻能挽救患者生命的通常是隨身攜帶的診斷工具;五、使用昂貴的設備進行檢查,不適合對患者做初步診斷或隨時監測;六、手持式超音波設備價格昂貴,社區醫院或偏鄉診所不一定能配置。
高旭輝和其他作者也在論文中分享自製的環保聽診器,經濟的做法可以讓每個床位都配置專屬聽診器,降低病患間、病患與醫護人員間交叉感染的機率。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