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委會表示,國人買豬肉習慣,還是喜歡到市場生鮮攤挑選。(圖/資料照)
記者許展溢/台北報導
台灣養豬產業今非昔比,不僅在養數量大減,23年前口蹄疫爆發,導致至今無法外銷。台灣養豬青年聯盟理事長郭嘉育表示,產業結構已20幾年沒動過且落後,舉例活體豬載到外縣市肉品市場賣,易有疫病,應採在地屠宰,冷凍、冷藏方式。農委會表示,以防疫角度此想法很好,不過不管量或質逐年都有改變,只是國人「消費習性」和「屠體評級」,短期無法改善。
農委會畜牧處處長張經緯說明活豬運送,各縣市肉品市場屠宰數量不一定是當地養,以台北市需求有300萬,但和基隆一樣一家養豬場都沒有,宜蘭只供應自己一半的量,肉品市場的豬大部分來自雲林、屏東和彰化。業者期待推動殺了之後再運送,但跟消費者需求、經驗法則,和屠體評級出來的等級,都讓肉品、毛豬拍賣結果不同,站在毛豬承銷人角度,是要先看到活體豬,接著殺了再賣。
▲農委會指出,站在毛豬承銷人角度,是要先看到活體豬,接著殺了再賣。(圖/新北市農業局提供)
張經緯提到,加上台灣人買豬肉習慣都是到生鮮攤買,要親眼看到,再選擇要哪一塊,雖對比外國防止疫病都是冷凍、冷藏有落差,不過,為杜絕疾病風險,全台每輛活豬車去年開始已規定要裝GPS,管控業者動向,原本也規範進了屠宰場24小時都要屠宰完畢。
對於業者意見,畜牧處表示,當初有試著推動過,但現階段問題,除消費者習慣,還有承銷人、肉商同樣一定要看到肉品才決定價格。張經緯舉例,早期傳統式市場有活雞宰殺,但現在都是脫光光的全雞或切塊,要改變拍賣端跟加工體系,國人消費習慣要先變,這是消費端帶動供應鏈。不過,今年因新冠肺炎疫情,傳統市場豬肉供應數量下減,反而家樂福、全聯等超市冷凍肉品銷售都有成長,雖台灣飲食逐漸西化,制度上全部改不可能。
▲▼農委會強調,站在防疫觀點,豬肉在地屠宰,採冷凍、冷藏販賣是很好的想法。(圖/資料照)
張經緯也點出另一大問題,台灣有許多特色豬,包括安心豬、健康豬、黑豬、伯克夏豬等,若全部屠宰完成,很難去分辯價值在哪,就像黑豬飼養期程多白豬2、3個月,切好看不出來是哪一種,對特色肉品有影響,因此對業者端,還是希望看到整頭豬再拍賣。張經偉最後強調,業者提出意見,站在疾病防疫觀點是要推動,也是很好的想法,所以制度改善肯定都是未來會推動的目標。
其他人也看了...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