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意圖,與本文無關。(圖/取自免費圖庫Pixabay)
記者周亭瑋/綜合報導
自費醫材設上限爭議延燒,引爆醫界怒火,儘管新制急喊卡,仍無法平息輿論。一名網友就以最白話的方式,闡述諸多癥結點,並強調政策應努力消除廠商與消費者間的資訊不對等,而非設立天花板干預自由市場。
網友在PTT八卦板發文列點解釋,首先針對健保署表示,出發點是「為了民眾權益」、「醫療齊頭式平等」,他不以為然地吐槽,傻子才相信,同時以牛排舉例,「今天我要吃牛排,有孫東寶跟王品可選,若選王品,我就要加價1000元,但我花我自己賺的錢,不只我開心,他們也樂意提供;但現在政府下令,強制我吃牛排時,最多只能加價200元,店家當然跳腳,弄到最後我也沒得吃了。」
第二點,他提出「劣幣驅逐良幣」的窘況,一旦政策施行,高品質醫材可能全面退出台灣市場,「當市場沒了競爭者,低價醫材業者也許會趁機漲價,無論如何,民眾的醫療品質都會降低。」
關於「誰是贏家?誰是輸家?」網友直言,輸的當然是民眾,「等我們老了,想自費用更好的醫材時,市場早就沒有供給好醫材了;再來是醫院,因為他們將沒辦法從願意自費的民眾中獲得合理利潤。」至於誰是既得利益者,「其中一個是低價醫材廠商,但最大的贏家絕對是保險業者,因為醫療保險採取實支實付的關係,醫療費用下降,他們當然笑得合不攏嘴。」
▲健保差額醫材爭議有「初步共識」,陳時中表示新制先暫緩。(圖/記者洪巧藍攝)
原PO認為,「最好的作法,是讓不想多花錢的人可以靠健保得到合理的醫材,想自費獲得更好醫療品質的人,能在自行比價之後理性選擇;而不是由健保署統一定價,讓高品質醫材廠商入不敷出,進而退出市場。」
以人工水晶體為例,網友吐槽,「原本有15項醫材可供選擇,現在健保署大刀一揮,民眾只剩下3個廉價品可用,實在令人無言。」
話說回來,醫療器材「資訊不透明」的狀況又該如何解決?他表示,「正確的政策方向,應該是去努力消除廠商與消費者間的資訊不對等,讓資訊透明公開,例如推廣自費醫材比價網、實價登錄2.0等,而非設立價格天花板干預自由市場。」
▲示意圖,與本文無關。(圖/取自免費圖庫Pixabay)
至於網上不少輿論,拿房價嘲諷「設自費醫材上限是雙重標準」,他則笑說,「我不會憤怒的說為什麼房價不設上限,從經濟學角度來看,政府應該要對自由市場,進行最小但有必要的管制,這才是正途。」
對此,許多霧裡看花的網友直呼,「講得簡單清楚」、「通俗好理解」、「推...整理清楚扼要」、「分析得很清楚,大推」、「認真寫文推一個」。
同時,許多人也大讚,應該要針對「資訊不透明」提出解決辦法,「推~訴求公開透明的比價平台沒爭議」、「推,公開透明的比價」;但有鄉民忍不住吐槽,「自費醫材比價也是好笑,醫生當然選習慣的醫材,難道你不爽說要轉院」、「我覺得比喻不太好,你不會因為吃不到王品而怎樣,王品相對於食物是奢侈品,但醫療器材是必需品,一分錢一分貨品質差異很大,我沒錢、買便宜的沒話說,但治療效果、舒適度、副作用等考量,我有錢的話當然買好的。」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