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次連假全台各地出現「報復性」出遊潮,也讓網友開始好奇「報復性」一詞是何時開始的。(圖/翻攝爆料公社)
記者林彥臣/綜合報導
台灣因為防疫有成,所以連假期間出現「報復性」出遊、「報復性」消費人潮,股票開盤也經常出現「報復性」反彈,不論是媒體上、網路上、口頭上,幾乎都可以把各種事物都可以冠上「報復性」一詞。就有網友在PTT八卦板發文詢問,報復性一詞是在「夯什麼」引發熱議。
原PO發文表示,近期看新聞常常出現「報復性消費」、「報復性出遊」,報復性這一詞是不是詞窮時百搭,報復性一詞的創始者,他現在的心情不知道是什麼?
對此網友在推文中回應表示,「最早的印象是報復性熬夜,當時覺得挺貼切的」、「我第一次看到是對岸的媒體用的」、「就很北七的詞,結果一直用,讓人尷尬癌發作」、「中國人想的」。
▲其實台灣過去的慣用語,應該是「補償性」出遊、「補償性」消費。(圖/記者吳奕靖翻攝)
另外還有網友解釋,就「仇恨本質」教出來的用語 台灣原本的用詞是「補償性」,這種用法上面有人說對了,就是仇恨狼性環境下產生的用法,現在年輕人都習慣接受,推文也是滿滿仇恨,用語被同化只是時間問題而已。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