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廟不陰 中山大學師生創桌遊RPG顛覆印象

2020年07月9日 14:54

▲▼ 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羅景文(最後一排左四)帶領學生田野調查「陰廟」並進行創新轉化。   。(圖/中山大學提供)

▲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羅景文帶領學生田野調查「陰廟」並進行創新轉化。(圖/中山大學提供)

記者崔至雲/台北報導

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羅景文開設「閩南民間文學與文化采風」課程,帶領學生運用數位工具和地理資訊系統,實地走訪大高雄地區陰廟,經田野調查後,設計出桌遊、圖文式角色扮演遊戲等,以嶄新創意傳遞「陰廟不陰!祂們是先民、是護佑當地居民的重要存在」的意涵。

「陰廟看似是城市裡的陰聲暗影,實際上卻是在地歷史的重要環節!」羅景文表示,陰廟是收埋無主枯骨、祭祀孤魂之處,過去因人們對死亡有恐懼,連帶對陰廟內奉祀的孤魂骨骸產生莫名恐懼,甚至是鬼怪故事的來源之一。實際上,祂們是本土的台灣神,即使是外來的外國神,例如,日本人、荷蘭人,祂們也曾在這塊土地生活、葬於這塊土地,可以說是台灣的「先民」,「了解祂們,也就了解我們的過去」。

▲▼ 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羅景文(最後一排左四)帶領學生田野調查「陰廟」並進行創新轉化。   。(圖/中山大學提供)

▲中山大學生將田調結果製成「圖文式角色扮演遊戲」,於IG上推廣,向外界傳遞陰廟不「陰」的意涵。(圖/中山大學提供)

中山大學指出,該課程即選擇過去少人嘗試、少人關注、少人記錄的「陰廟」主題。羅景文繪製「高雄市陰廟地圖」,從高雄市目前所知約320間陰廟中,依地理上的便利性,選出190間大高雄平原、丘陵一帶的陰廟,讓修課的29名大學生,每3到4人一組,各自開展田調主題,包括,水流(公)媽、外國神、男女合葬、外國神、因戰爭死亡的將士等。

中山大學題到,田調前,為讓學生「心安」,羅景文帶學生到中山大學附近的「代天宮」拜拜,並仔細說明廟宇採訪須知和禁忌,讓學生做好萬全準備,帶著虔敬的心,「膽大心細」地走完田調之旅。學生在調查之後,各自發揮創意,製成桌遊、有聲書、攝影集、漫畫等,近日在西子灣靈興殿十八王公廟發表「高雄廟宇信仰采風·創生記」成果。

▲▼ 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羅景文(最後一排左四)帶領學生田野調查「陰廟」並進行創新轉化。   。(圖/中山大學提供)

▲中山大學生田野調查陰廟後,以各種嶄新創意進行創作,在西子灣靈興殿十八王公廟發表成果。(圖/中山大學提供)

其中以陰廟為主題的桌遊,特別讓廟宇人員、中山師生眼睛一亮。發想人、中文系學生蔡宗豪說,他是桌遊愛好者,高中起至今已收藏50多套桌遊,夢想是成為中文老師,將中文教材結合桌遊做創新教學。此次參與即獻出一些點子「小試身手」。

這款桌遊名為「共同的記憶」,意即「田野調查小尖兵在實地訪查過程,幾乎都會遇到的狀況」。蔡宗豪指出,故事設計以他及其他組員探索「男女合葬」的陰廟作為靈感,分別設計出,人設卡、道具卡、事件卡、故事卡等,玩家玩的過程可「身歷其境」,了解田調陰廟必帶相機、錄音筆、訪綱、地圖、平安符等,更有趣的是還製造混亂情境,如,空間迷向、忽逢大雨等,讓玩家體會「即使做好萬全準備,運氣還是很重要」,也就是田調過程發生的大小事,常讓調查者印象深刻。

▲▼ 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羅景文(最後一排左四)帶領學生田野調查「陰廟」並進行創新轉化。   。(圖/中山大學提供)

▲中山大學生發揮創意,製作陰廟主題的桌遊,少見令人眼睛一亮。(圖/中山大學提供)

另一組學生則將田調結果製成「圖文式角色扮演遊戲」。組員之一、中文系學生王玟心提到,她與夥伴此次實地考察「王曾公廟」,傳說之一是王曾為縣衙名捕,擁有行俠仗義、浩然正氣的正直形象,她與團隊田調後,以此文史資料編寫「陰神勸人腳踏實地」的故事,並繪製成圖文,於IG上推廣。她說,希望藉此顛覆大家總是對陰廟「陰森恐怖」的刻板印象,能敞開胸懷,以正向觀點看待這片土地的「先民」。這門課也獲得中山大學文學院與USR-C計畫「城市是一座共事館」支持。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