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柯沛辰、楊絡懸/採訪報導
95歲王廷獻在抗戰時期從軍報國,加入孫殿英的新五軍,卻陰錯陽差成為汪精衛政權的「和平建國軍」。日本投降後,他好不容易加入國軍,卻沒打過一場勝仗,三次被共軍俘虜。
不過,青天白日滿地紅的國旗在哪裡,他就跟去哪裡,走過河南、安徽、上海、廣州及海南島,繞了半個中國,最後跟著國軍一路來到台灣,參加八二三砲戰,終於不再打輸了。
王廷獻現居桃園中壢,1925年6月5日出生河南省正陽縣的鄉下家庭。談起70年前的戰事種種,他記憶猶新,坐在沙發上立挺著身子,條理分明地說出自己的故事,那些戰亂場景像是幻燈片,一幕幕照亮了光芒,「沒參加過會戰,總不能亂講吧。」
日軍侵華 報國加入新五軍
王廷獻年幼在私塾讀四書五經,識了一點字,後來進入鄉村小學,從老師口中得知日本人侵略中國,內心極為痛恨,曾在牆壁上寫下「打倒日本帝國主義」,為日後投軍的埋下遠因。
1943年,河南發生嚴重飢荒。那年王廷獻18歲,雙親先後病逝,加上大姊嫁人,一直投靠姊夫也覺得彆扭。恰巧國軍新五軍在正陽縣募兵,王廷獻決定從軍抗日,「姊姊不要我去當兵,說我太年輕了,等大一點再去。我說,在家能幹啥?又不能讀書。父母都沒有了,我吃你們的不好意思。」
新五軍花了20天招募到一個「營」,數量約500多人。王廷獻與玩伴一同投軍,到太行山受訓一個月,隨後分發太行山的林縣(今河南省林州市)總部,被編入特務營重機槍連。
王廷獻表示,當時國軍與日軍正面交火,本來也把八路軍當戰友,但共產黨都不打,光是搶武器壯大自己,「部隊受訓完出山,平地開始打仗,日本人打我們、共產黨也打我們,還追過江打國軍。」
1943年4月,日軍出動20萬人進攻太行山區,軍長孫殿英派遣特務營駐守林縣東邊關卡,歷經3天3夜,王廷獻等人不見來犯日軍。不料下山回到新鄉城,卻發現軍長孫殿英、第24集團軍司令龐炳勳早已率部投降,宣布投靠汪精衛政權,讓他相當錯愕。
▲王廷獻本想投軍抗日,怎料卻成了「和平救國軍」的一員。(圖/記者謝婷婷攝)
孫殿英投偽原因眾多紛紜,有人私下稱他「漢奸」。不過,當時孫殿英對士兵們說,「人家都叫我們漢奸,漢奸不漢奸,很快就會知道了。」
根據王廷獻回憶,孫殿英當上「和平救國軍」司令後,不僅未曾與國軍部隊交戰,還暗中掩護國府特務在日佔區活動,不斷掃蕩當地的八路軍。
那時候,新五軍作戰範圍在河南、河北,以及山西交界處的太行山,這些都是國民政府無法控制的地區,他們在汪精衛政府的旗號下,與日軍聯手打擊八路軍129師,雙方衝突日漸升級,手段也愈發殘酷。
王廷獻說,那時候他們部隊抓到共軍都直接活埋,有一次他被班長帶去「出公差」,「那時候我才18歲,很害怕,所以坑挖好了,我也不敢埋,另一個班兵就把人扔到坑裡埋了。」
日軍走了 八路軍來了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孫殿英立刻宣布歸順國民政府,回到青天白日滿地紅陣營。士兵們聽到消息,無不歡欣鼓舞,接連對空鳴槍3發,以示慶祝。不過,這段得來不易的和平相當短暫,八路軍已向河南省新鄉縣城進攻。
當時八路軍129師由劉伯承、鄧小平指揮,號稱「劉鄧大軍」。孫殿英部隊被改編任命為新編第四路軍,與尚未歸國的日軍一同固守新鄉,瓦解共軍攻勢,「我們有兩個部隊,一個四十軍,一個新五軍,共產黨把鐵路全部拔掉,當時國軍過不去,共產黨重兵就從東北地方開始打。」
歷經激戰,「劉鄧大軍」被擊退,但國軍其他戰場並不順利,新編第四軍很快移防到河南北部戰略重鎮「湯陰」,與共軍隔著漳河對峙。當時王廷獻駐守湯陰城的東北角陣地,擔任特務團的上士班長。
▲在長城處作戰的八路軍士兵。(圖/維基百科)
1947年3月,湯陰保衛戰爆發,大批共軍準備越牆攻城,王廷獻率領兩個機槍隊,在城樓構築火線。他回憶,「抵住這個路口,共軍一進來就打,後來他們就不從那個地方走,他曉得我們有一把人對住那個地方,他們就開始挖地洞、壕溝。」
王廷獻一行人無法離開前線,時間長達一個月,「我身上長疥瘡,一個多月沒洗過澡,也沒有水,你看那怎麼辦呢?送來的饅頭黑掉,我請弟兄回城裡報告,長官承諾兩個禮拜換一次水,但到現在一個多月也不換,沒人敢來換嘛,因為這裡很危險。」
一個月後,共軍動員民兵挖地道,進攻國軍陣地,將國軍部隊炸得血肉橫飛。王廷獻一行換防後第三天,原先駐守的東北角碉堡被炸毀,他幸運逃過一劫,負責守衛北門,但共軍已經從東北角打進來了,他與弟兄被迫撤到南門防守。
王廷獻回憶,「我們帶重機槍趕往城門右邊,往碉堡裡面打,但共產黨已經進來了,我跟弟兄說不要動,我出去看看,結果一出城門,就看到有人從城牆爬進來,都帶著武器,共產黨軍隊都進來了。」
當時剩下的人退守湯陰縣黨部旁的岳飛廟,與共軍拚鬥了一整晚,本想逃出去,但大南門、小南門、東門,和另外一個小南門都出不去了,因為堆滿裝著砂石的麻袋,大多數人都被俘虜了。
王廷獻一心效忠中華民國,不願武器和資產留給共軍,在生死最後關頭,下令士兵拆掉所有步槍和輕機槍,「我對著共軍,想了一下,就把槍拆掉丟了。我跟弟兄講,我把槍都破壞了,不要對抗了,就僵持到天亮。」
遭共軍俘虜 求生關鍵是「裝聾」
1947年5月1日,湯陰淪陷。王廷獻一行人被俘,「共產黨不殺戰俘。我槍丟掉了,都破壞掉了,共軍向我保證,等到全國『解放』後,就會分給我土地,只要接受共產黨再教育就可以。」
王廷獻故意裝聾作啞,但共軍不放人,仍要求他們做雜役,並將被俘的60多名國軍士兵帶到村莊領豆漿、饅頭。一名共軍士兵遊說,加入共產黨不僅可以當兵,軍隊裡還有學校能讀書。
當時王廷獻被要求扛重機槍,他誆騙身體不好、扛不動,共軍只好給他顧步槍,還提供熱騰騰的麵食,甚至請他喝酒。不過,王廷獻依舊裝作聽不到,「一週後,他們就把我放掉了,還給我幾千塊錢,我走了4天的路,跑回國軍那裡去了。」
王廷獻重回國軍陣營後,屢敗屢戰,二次被俘又裝聾脫身,先後逃往新鄉、鄭州與許昌,繼續與共軍戰鬥。離開河南的前一晚,王廷獻順路返鄉向姐姐和嬸娘告別,這是他與家人最後一次見面。
嬸娘苦勸,「孩子不要出去,多辛苦又危險,在家裡養病好了,在家種田。」王廷獻說,「我不能在家,這個地方已被共產黨突破了,我被抓一定會被槍斃。」
至於老長官孫殿英,同年冬天在戰俘營死去了。
▲1949年4月23日,解放軍攻陷南京總統府。(圖/維基百科)
「頑軍」激烈反共 兩位堂哥被槍斃
王廷獻跟著孫殿英,早就知道會有什麼下場。在共產黨眼中,孫殿英部隊是「頑軍」,也就是「反共」最強烈的部隊。若被共軍抓到,他們可能也難逃活埋或被槍斃的命運。
王廷獻說,他的兩位堂哥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因為「當過國軍」,後來都被共產黨槍斃了,這是他回鄉時得知的。
他猜想,如果當時被俘虜「沒裝聾」,而是聽了共軍的話,答應去學校受訓,那之後也可能會被共產黨送去參加韓戰,然後死在戰場上。
兵敗三度被俘 最後一次抉擇
王廷獻道別家人後,加入由軍長胡長青、師長李慎言帶領的第99軍第268師,前往安徽蚌埠,跟著第六兵團投入徐蚌會戰。不過,國軍在這一戰役精銳盡失,遭受致命性打擊,中華民國基本已丟掉半壁江山,軍隊內人心惶惶。
1949年4月,共軍發起渡江戰役,大部隊再次被打散。王廷獻堅持跟著青天白日滿地紅走,帶著4位弟兄前往上海,希望能隨湯恩伯的部隊到台灣去,怎料行經杭州筧橋又被共軍抓住。
「要不要加入解放軍?」這是王廷獻第三次面臨抉擇,但他仍以耳聾為由脫身。這次他一路乞討,從浙江往西行,經過湖南到了廣東,總算碰到友軍,再度加入重建的99軍268師,跟著部隊前往海南島,但停留短短6個月,便撤往台灣。
▲王廷獻來台路線圖。(圖/ETtoday)
八二三炮戰寫好遺書 追隨青天白日滿地紅
1949年10月,王廷獻隨部隊在高雄港下船,那年他年僅23歲,「我沒到過台灣,只知道是一座寶島。第一次知道是小時候在家讀書,書裡有提到台灣,書下掛一個大地圖,不知道實際是怎樣,但只要中華民國能夠傳承下去,我就會到那個地方。」
1958年,八二三砲戰爆發,王廷獻以陸軍第10師28團第一營重兵器連長身分指揮作戰,這是他從軍以來,唯一沒有打輸的戰役。不過,為了保護守軍同袍,他的連隊必須在中共砲擊下挖防彈坑洞,不少人壯烈殉國,他也一度寫好遺書。
王廷獻表示,在台灣的生活相對安逸,但經濟上不太順利,例如孩子長大要讀書,他沒錢幫4個小孩繳學費,只能向連長借錢,後來他想辦法考上國防部警吏,再去參加升等考試,努力用薪資貼補家用,生活漸漸好轉了。
1993年,68歲的王廷獻回河南探親,唯一的大姊已經過世,剩下堂弟、堂妹及堂姪子等約20人,這些親戚曾希望他留下來,但他認為在台灣生活後不可能回去了,「我一輩子就在台灣這了,世世代代、兒女都在這,我到台灣來,就會一直待在這裡。」
王廷獻說,他一輩子保衛中華民國,台灣也是他一輩子的家,「我從18歲開始,這70多年來,大半輩子在打共產黨,我現在不可能打了,但如果你要我去插青天白日滿地紅,我一定會去的。」
延伸閱讀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