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復興/Mk 48 Mod 6AT魚雷跨世代的威力

2020年07月23日 13:49

▲漢光36號演習,劍龍級潛艦發射SUT重型魚雷命中靶船。(圖/翻攝軍聞社)

●梅復興/台海安全研析中心主任,長期鑽研國防,嫻熟美台安全關係,曾創辦並主編《臺海軍情》電子期刊

海軍現役的SUT「獵鯨」魚雷日前在漢光演習中再次成功命中了擔任靶艦的濟陽級(諾克斯)巡防艦。雖然國防部並未公佈實際擊沉靶艦的畫面,但從靶船並未拖返的事實研判,該艦應該還是沉沒了。役齡達30餘年的老魚雷再次印證效能。在此之前,美國5月20日通告了再次售予臺灣18枚Mk 48 Mod 6AT重型魚雷,供我IDS國造潛艦使用。連同2017年6月首次宣佈的那一批,迄今一共同意出售64枚供我海軍潛艦使用(2017年批准46枚,但我方後來只採購了24枚戰雷與4枚操雷)。

三年前美國首次批准售臺Mk 48 Mod 6AT魚雷,提升我現有劍龍級潛艦戰力,當時即預測重型潛射魚雷技術釋出之突破,將可爲我自行建造之水下兵力提供潛射武器穩定來源。文章連結川普政府今次軍售,坐實了之前的研判,也以具體行動加持了我國的潛艦國造努力。我們且藉此機會,聚焦比較一下SUT與Mk48 Mod 6AT與新舊兩種魚雷的性能與威力吧!

▲德製SUT重型魚雷。(圖/翻攝INDOMILITER)

SUT魚雷

海軍1980年代引進的SUT魚雷源自德國,是1970年代中期以SST-4出口型攻船魚雷爲基礎發展出來反水面、反潛兩用魚雷。臺灣當年是透過印尼購得的,1981年開始跟印尼洽談採購魚雷,於1983年1月簽約,並於1984年5月、1987年5月分兩批完成交貨。前後總共採購至少112枚。基於保密,我軍方多年來均以「獵鯨雷」諱稱之,直至近年來才承認就是SUT。

SUT基本型的尋標器具主動及被動模式,但僅有二維(2-dimensional)方位的搜索能力,深度由潛艦追蹤計算並透過(基本上單向)導引線傳輸給魚雷。就當時技術而言,這對在淺水海域(如德國波羅的海或臺灣海峽)接戰遠距離目標極為有利。SUT被動搜索最大有效距離約4000-6000公尺,主動模式則2000公尺。同時,導引系統內建有預設搜索路徑與重新蒐尋/攻擊模式,以爲導線斷裂故障時因應。

由於SUT部分精進性能,如可調整搜索方位的尋標器(視角較寬)、雙向導引線(可將聲納訊號回傳潛艦處理)、磁感近發引信等,均乃1980年代中後期推出的Mod 2改良型才引進,對提升該雷之反潛性能頗有助益。然從獲得時程上研判,海軍現役SUT的構型是否具備這些功能,頗有疑問。

SUT雷的導引系統功能雖可能因構型先後有所差異,但彈頭的設計卻基本上相同。根據公開資料,SUT魚雷的彈頭重量250公斤。當然,這並不代表裝填的炸藥有260公斤,而只是一個可以用於比較的基數。

根據權威資料,SUT魚雷彈頭重250公斤,裝藥使用一種名為SSMTR8870的炸藥,其成分為41% TNT、30%RDX、24%鋁粉、5%鈍感劑。如果從成分析來研判,SSMTR8870的威力應該還不到二次大戰英美魚雷炸藥Torpex(成分為42%RDX、40%TNT,18%鋁粉)的9成。由於RDX的威力是TNT的1.6倍,RDX及TNT含量都明顯較高的Torpex爆炸威力當然也就必定較強了。但SSMTR8870有較Torpex穩定安全的優點,且因鋁粉含量較高,可增加爆炸時產生的溫度與震力(brisance),有助於將爆炸威力迅速轉換爲氣體壓力與衝擊力,加大對船體結構之破壞性能。

▲Mk 48型魚雷內部構造。(圖/U.S. Naval Undersea Museum)

不同世代的炸藥技術

海軍歷年來SUT戰雷的試射結果都展現了對3000餘噸級水面艦艇的強大破壞力,但其裝藥畢竟仍屬優化的第二代技術。相形之下,Mk 48 Mod 6AT(以下簡稱Mk 48)所用的PBXN-105是美國1960年代研發的高聚粘結炸藥(Polymer-Bonded Explosive),1972年核准用於Mk 48魚雷的裝藥,屬於第三代技術。無論在爆炸衝擊波能、總能量以及安全性方面都顯著優於SUT的裝藥。

PBXN-105 的主要成分爲:49.8%高氯酸銨(強氧化劑),25.8%鋁粉、7%RDX(高爆炸藥)、12.9%BDNPA/F(含能增塑劑)、4.3%聚乙二醇(黏結劑)與0.2%的抗氧化劑。於它是專門爲水中兵器設計的炸藥,PBXN-105具有適於低氧環境使用之特性,譬如成分含有大量氧化劑以及鋁粉,以提供高燃爆溫度。可見當初Mk 48系列魚雷的原始設計目的主要應爲對付水下(潛艦)目標,而非一般水面船隻。

相對於海軍現用的SUT,Mk 48魚雷的威力只會更強。這箇中原因一方面得力於PBXN-105爆炸當量爲TNT的1.42倍,高於Torpex(1.30倍),也就是SSMTR8870炸藥的至少1.21倍。而M48的彈頭重達292.5公斤,約爲SUT的1.17倍。若二者裝藥比率相同,那Mk 48的威力至少要比SUT高出40%。這也就是Mk 48系列魚雷在過去數十年來的多次實彈演習中能夠單枚擊沉包括排水量達18000噸級兩棲登陸艦在內的大型水面目標的原因。

▲Mk 48型魚雷歷代系列圖。(圖/翻攝維基百科)

Mk 48的威力

但Mk 48 Mod 6AT跟海軍現有的SUT完全不是同一個檔次、更不是同一個世代的水下武器。除了動力系統所用的能量密度差距懸殊,所以速度與射程相差極大外,靜音與導引系統也讓Mk 48 Mod 6AT得以在戰術上有效運用其動力性能優勢。而這也正是其真正威力之所在。

Mk 48 Mod 6AT基本上是將Mod 4M所用的靜音改良推進段與Mod 6 ADCAP的導控段結合,並整合「商規現成」(COTS)軟硬體技術升級而成。其性能大致相當於美軍Mk 48 Mod 6 ADCAP型1990年代後期/2000年代初期的水準。Mod 6 ADCAP是當年美軍賴以獵殺全世界最快的蘇聯「阿爾法級」潛艦(極速達41節!)之利器,其導引技術至今仍堪稱先進。當然,Mod 6AT的動力系統與Mod 6 ADCAP不同,故運動性能方面仍略遜一籌。

Mod 6AT在聲納尋標器上主要的改良是增加聲納發射功率、大幅提升訊號處理,據稱並加大聲納尋標器的直徑,以使用較低的作業頻率。其主要目的為強化主動導引性能,以在較遠的距離偵測目標、並反制外殼貼附消聲瓦(anechoic tile)的潛艦。同時,透過軟體的精進來強化對複雜水文條件(尤其環境噪音嚴重的近岸淺水海域)及誘餌的辨識與排除。

▲MK-48 Mod 6AT重型魚雷發射示意圖。(圖/翻攝自raytheon technologies)

根據公開資料,Mk 48通常是先以至少40節的高速航渡接近目標區,待蒐索截獲目標後(據稱尋標器主動模式目獲距離至少達2海浬)再加速至55節進行終端攻擊。這表示,Mk 48 Mod 6AT的導引與靜音性能充分匹配:其自身噪音在高速奔襲階段不至於過早被敵方偵知,而在最後以戰速接敵時的流體噪音也不會影響尋標器有效掌握目標的訊號强度。這是SUT所難望其項背的「軟實力」。

Mk 48最高時速爲SUT的1.6倍,最大射程約1.25倍,在極速狀態下射程更達SUT的1.5倍,作業深度也至少是SUT的1.3倍。故Mk 48不僅接戰空間會比SUT要廣闊非常多,可在更遠的距離外、更不利的發射條件(如角度、深度、雙方相對運動狀態等)下接戰更困難之水下目標。結合了強大速度、射程與靜音性能優勢的Mk 48 Mod 6AT能尾追趕上以超過35節戰速脫離的水下目標。換句話說,相較於SUT只能尾追攻擊極速約23節的目標(即主要侷限於對付柴電動力潛艦),Mk 48則能接戰通常得以仰賴高速衝刺暨或垂直面(大潛深)運動擺脫追擊的核動力潛艦!

▲MK-48 Mod 6AT重型魚雷。(圖/翻攝自軍事縱橫)

▲MK-48 ADCAP魚雷魚雷擊中靶船畫面。(圖/翻攝自TRUTH SOUNDINGS)

跨越性的能力

其實這就是美方持續釋出Mk 48 Mod 6AT魚雷來精進我潛艦武裝並提升我整體水下反制作戰能力檔次的重要隱意。出售這樣的武器不僅是讓臺灣獲得一種新的裝備,也是藉提供跨越性的戰術能力,賦予我國更廣深複雜的軍事責任以及較積極參與美國所主導的亞(印)太區域安全體系的機會。

過去四十年來,從美國對臺灣基本上「放令自生自滅」、到只允讓「善守一畝三分地」的思維,近來又逐漸蛻變成願賦予我適度能力以擔負西太平洋准盟邦部分能量的進程,說明了美國在戰略現實下的範式挪移。

這種板塊層級的態勢演化進程緩慢,對臺灣來說也不會沒有各種有形無形之代價,但亦難以於短時間內(譬如因白宮易主)出現本質上的逆轉。我們該做、也唯一能做的,是洞察關鍵趨勢、務實評估可恃選項、精算代價報酬,並盡可能做出睿智、對自身最有利的策略選擇。

熱門推薦》

►漢光演習》亓樂義/台灣應該把拳頭伸到更遠的地方

►漢光演習》王臻明/任務尚未結束 漢光演習只是聯兵營新編裝檢討的開始

►宋兆文/支持豐年基地 請給阿帕契直升機一個家

►隨時加入觀點與討論,給雲論粉絲團按個讚!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防疫新生活!國內旅遊票券特價開賣!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