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體已成為他人認識你的管道。(圖/pakutaso)
作者: 另維
摘自:《畢業就在夢想的路上,強大!》
【斜槓青年:怎樣一個人拿五份薪水】
社交媒體影響命運的時代
畢馬威終輪面試的前三天,我LinkedIn 的訪客記錄忽然多了兩個陌生人。
我點開一看,媽呀,畢馬威經理,畢馬威高級經理。
我的面試官!
我一直沒打理自己的LinkedIn 主頁,資訊亂七八糟,照片還是旅行美拍,此刻急忙想把主頁設置成僅自己可見,研究了半天,好像沒這功能。
我點擊經理們的主頁,西裝革履的頭貼,工作履歷和工作內容、學歷和職業技能,每一項都清清楚楚,還有各種前同事和老闆的評論。很絕望。
面試結束後的幾天,他們又來一次,我才想起我上回光顧著絕望,忘記趁機整理主頁了。
主頁還是毛坯房一般的老樣子,我也沒有再見過他們。
很長一段時間,我十分不服氣。
我簡歷準備得那麼好,他們又沒要求過LinkedIn,憑什麼三番五次來看簡歷上有的資訊?
後來我漸漸意識到,時代不一樣了。
社交媒體早已精分成各式各樣的生活工具,作為社會的一部分,履行著重要的職能。
是我還把它當消遣。
不肯付出,活該在上頭栽跟頭。
其實社交媒體影響錄取這件事,我早就見過。
寶寶萌大二時做校園工讀,在美國大學的錄取辦公室裡當櫃檯人員。
那一年新生錄取到最後階段,她送資料。走進錄取委員會的會議室,看見一群招生老師圍坐在電腦前刷Facebook。上班時間,嘻嘻哈哈。
她失望地想,你們在決定別人一生的命運啊!怎麼敢弄得跟玩一樣?!
她豎起耳朵一聽,馬上意識到,招生人員圍坐一圈刷Facebook,就是工作。
錄取只剩下最後幾個名額,人還很多,大家都是高中生,成績單和履歷大同小異,實在是難以選擇。於是老師們打開Facebook,輸入申請人的名字,一一觀看他們成績單和申請文書之外的模樣,邊看邊評論:「這些應該是她去年暑假在馬爾地夫做保護海龜志工的照片了,和她文書裡寫的一樣有趣—轉發了好多環境保護協會的文章,她真的是很喜歡海洋學—哇,還考了潛水證!」
「他的個人陳述寫得相當誠懇了,的確很關注政治,看他的主頁我以為我在看CNN 政治新聞—哈哈哈,頭貼都是在模仿歐巴馬的YES WE CAN !—夢想是美國總統,wow,good luck !」
「她的男朋友真可愛。」
「哦,我的上帝,他可真會罵人!—居然還公然炫耀自己在SAT考場上作弊成功?」
「……」
寶寶萌聽得心驚膽戰。
寒窗十二年,決定命運的時刻,已經半隻腳踏進夢想大學的校門了,居然就這麼被社交媒體上的幾句話影響了?而他們到死也不知道。
如果大學錄取能這麼做,研究生錄取呢?用人單位呢?男朋友的家人和朋友呢?相親對象呢?
……
那天晚上,寶寶萌在西拉法葉,我在西雅圖,我們開著視訊,一則一則討論她Facebook 上的哪些內容該留,哪些內容該刪。
是好些年前的事了。
如今,已經讀博士班的寶寶萌,LinkedIn 主頁的照片和文字全部一絲不苟,看樣子是每解鎖一項新技能和職業經歷,都會及時更新。呈現出的專業氣息,我看了都覺得真可靠,好想僱用。
她目睹一次別人的失誤,馬上轉化成自己的經驗值。往後的幾年社交媒體飛速發展,新平台層出不窮,她再也沒有在上頭放飛自我。
而我花了同樣的時間陪她選刪Facebook,只覺得事不關己,看了一場熱鬧,什麼也沒有悟到、學到。
生活的提示送上門來,我不肯思考消化、舉一反三,非要自己絆倒才肯長教訓。活該人生這條路,走得比別人慢許多。
社交媒體是你的另一張臉
其實我們的生活習慣早變了。
想瞭解一個陌生人,第一反應一定是看他的微博、刷他的朋友圈,然後自以為已經大致瞭解了此人。
既然我們每一天都在如此對待別人,面試官查我的LinkedIn,招生人員翻我的Facebook,又有什麼好震驚的呢?
社交媒體不是一日三餐,時代給了如此產物,你不喜歡,可以不享用。
但是一旦你用了,你所呈現的一切,都是你的另一張臉。
臉能減分,也能加分,全看你怎麼修飾它。
早兩年,騰訊體育招募NBA現場記者,號召我們現役記者轉發招聘啟事,加速傳播。
於是我收到許多問詢。
有個叫周亞當的男孩子,每天給我發私訊,每次一篇八百字作文,深情講述他對NBA從小到大的愛,中學蹺課看詹姆斯,大學人稱小柯瑞,連選研究生學校,都是為追尋克里夫蘭騎士。如今騰訊體育招募在當地的華人記者,簡直是為他而設的職業。
他學材料工程,簡歷上沒有新聞相關經歷。每天按時私訊,表明他勢在必得的決心,強調雖然沒經驗,但他篤信愛能戰勝一切。
我越同情,就越困擾。
我不過是幫忙轉簡歷,也無從得知這位陌生的周亞當到底對NBA瞭解幾分,能把賽事報導寫成什麼樣子,也不可能把這些抒情作文發給上司S姐。
我看著他用心良苦,想幫他說話,卻找不到能說的東西。
只好眼睜睜看著他夢寐以求的騎士隊現場記者證,發到了別人手上。
拿證的男孩叫冬詞,也是在學的工程碩士,也沒有新聞經歷,也是三天兩頭發私訊,說雖然沒經驗,但是真愛大過天。
冬詞多說了一句話。
「我平時真的挺喜歡看賽事報導的,看完了也忍不住自己說上兩句,都在這個微博上,寫了有五年多了吧,請您指正。」
我認真翻了翻,眼前一亮。
一萬多則微博,幾乎全都關於NBA。轉發賽事新聞和球員微博,會附上一則像模像樣的短評,也有不少長長的賽事感悟。
這是個自娛自樂式的籃球評論日報啊!
於是我轉發冬詞的簡歷的時候,也多說了一句。
「這位不是科班出身,但是是個體育部落客,他有個微博經營得挺用心的,裡面有好多他寫的球評和賽評,這是連結。」
冬詞做了現場記者之後,我問他:「扛得住工作壓力嗎?」
球賽晚上結束,結束之後有媒體室記者會,更衣室專訪,走完流程至少午夜十二點。
賽事報導要得急,稿子要連夜出。不少兼職記者興沖沖爭取到了機會,都受不了工作量,走了。
冬詞說:「我以前看球賽,看完也會刷點相關新聞,然後要求自己寫感悟,給自己的愛好來點當下記錄,老了之後看—這一套流程幾乎沒差,只是刷網路新聞變成了現場親自問問題,自娛自樂的碎碎念變成了寫給全國球迷的賽事報導—這工作我很習慣,很喜歡!謝謝另維小姐姐!」
原來,他那個微博,不僅證明了他對NBA的瞭解,給了他有話可說的履歷,更悄悄訓練了他的寫作習慣,讓他提前適應了工作節奏。
現場記者的微信群組裡,常有經驗豐富的科班記者切磋創作經驗,順便給一眾蝦兵蟹將開小灶。
冬詞偷偷問我:「我怎麼覺著某某哥對我格外上心來著,我可是從高中就捧著他寫的週刊長大的—最近感動得都要招架不住了,我是不是得表示點什麼?」
我說:「不是某某哥對你格外上心,是你寫的東西最多,方便他挑毛病,做Before&After 的進步對比,所以老拿你舉例子。」
冬詞獲得了最多的專業指點,報導和採訪的水準都突飛猛進。在陪他長大的籃球週刊上開了「現場記者二三事」專欄,微博認證「NBA騎士隊現場記者」,回國探親還被拉去報導中國國內賽事,妥妥的正式員工待遇。
他碩士畢業的時候,面前已經鋪好了兩條人生路—工程師或者體育記者,讓他糾結了好一陣。
他如今在知乎也是認證用戶了,夜裡是NBA記者的工程師,回答「做斜槓青年是一種怎樣的感覺?」
冬詞和周亞當都有微博。
冬詞用心經營的微博給他開闢了一條嶄新的人生路,周亞當的微博我也看了。
畢業於復旦大學,頭貼還是復旦的畢業紅毯合影。
再往下翻,就令人一言難盡了。
★本文經高寶出版社授權,摘自《畢業就在夢想的路上,強大!》。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