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荊軻刺秦王。(圖/翻攝自wikipedia)
精選書摘
作者/李不白
摘自/《用地理看歷史:得中原者,為何得天下?》
河北是古燕國、趙國所在的地方,所以河北也稱燕趙之地。黃河在古書中稱「河水」,所以歷史書中的河南、河北、河西、河東都是以黃河為參照物來命名。
燕國這個地方,就是現在的北京,歷史上一直離中原腹地太遠。不僅遠,還很弱,一直到戰國的後期,燕國才登上歷史的舞臺。燕國後來能成為戰國七雄之一,得益於燕昭王的「金臺納賢」,就是高築一個檯子,重金招攬天下有志之士,其中就有一個叫樂毅的投奔而來。這個檯子就在現在北京金臺夕照地鐵站那個地方,金臺夕照曾是燕京八景之一,現在除了這個名字外什麼都沒剩下。樂毅後來率燕國等五國聯軍一口氣連下齊國七十多城,差點讓齊國滅了國。戰國後期,除了楚國之外,七雄之中一東一西兩個國家最強,就是齊國和秦國,樂毅打敗齊國,一戰成名,燕國也一舉成為強國。
▲中原圖。
此後很多年,燕國也一直沒有什麼作為,一直到戰國末期,因為荊軻刺秦王的事,又讓燕國火了一把。不過燕太子丹的這一舉動只是引火上身,加速了燕國的滅亡。
相反的,趙國從戰國一開始就很活躍。趙國一開始的重心在山西北部,後來把都城遷到邯鄲後,重心就放在河北了。趙國滅掉中山國之後,一舉成為河北地區最大的國家。整個河北的形式是,燕國占領北部,趙國在中間,魏國占領南部一小部分,這中間還夾著一個衛國。衛國原有的土地已經被魏國占領,衛國公室跑到了沁陽,只是保留了一個衛國的名分。
▲中原圖。
燕國和趙國的界線就是易水。易水發源於淶源,在河北省的易縣境內。荊軻刺秦王時,趙國已經被秦國占了,太子丹送到這裡,算是送到頭了。從易水到燕國的首都薊城(北京)中間,就是督亢,荊軻刺秦王時帶的就是這個地方的地圖。
督亢地區產糧,是燕國最好的一塊地方,所以秦國垂涎。督亢就是後來的涿縣,劉備和張飛就出生在這裡。涿縣現在改名叫涿州,依然是河北最好的產糧區,到現在還出產貢米。
趙國和魏國的界線就是漳河,漳河發源於長治,東出太行山後過鄴城,魏文候任命西門豹到鄴城(今河南安陽以北)任縣令(當時叫縣公),當時漳河水經常氾濫,地方豪強拿少女祭河伯,西門豹到任後,懲治了地方豪強,治理了漳河,發展農業,使鄴城發展壯大。後來曹操就是在鄴城修建了銅雀臺,曹植在《銅雀臺賦》裡就說:「臨漳水之長流兮,望園果之滋榮。」可見當時漳河的水很大。
鄴城也是建安文學的大本營,南北朝時有六個朝代在這裡建都,現在只剩下一個遺址。現今的漳河也是河北省與河南省的界河,相比古漳河,在東出太行山以後往南偏移了不少。
荊軻刺秦王之前,晉國也出了一個有名的刺客,這就是豫讓,他行刺的目標是趙國的開創者趙襄子。晉國一直是六卿掌權,這六個大家族都有可能獨立為國,一開始趙魏韓還不是最強的,經過一番爭鬥後,只剩四家,智伯最強,經常欺負趙魏韓三家,後來三家在趙襄子的鼓動下,聯合起來滅了智伯。
趙襄子對智伯恨之入骨,就拿智伯的頭蓋骨當酒杯用。豫讓是智伯的家臣,智伯對他有知遇之恩。智伯死後,豫讓一心想殺趙襄子替智伯報仇,於是改名換姓混進趙家,結果被發現了,趙襄子念他是義士,還放了他。第二次,豫讓又是毀容,又是吞炭把嗓子燒啞了,連他老婆都認不出來了,然後又去行刺趙襄子。這次是在一座橋上,沒想到趙襄子還是發現了他,又被抓了。豫讓求趙襄子脫件衣服給他,讓他刺了幾劍,算是替智伯報了仇,然後自殺了。豫讓死前說了句流傳千古的話:「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
後人稱豫讓行刺的這座橋為豫讓橋,位於現在河北省的刑臺縣。豫讓的事蹟傳遍趙國,燕趙大地的俠士們為之唏噓不已,這就是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士的開端。河北這塊地方,總的來說地薄人眾,人們好俠任武,悲歌慷慨。荊軻去刺殺秦王時,高漸離一曲「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聞者無不動容。
★本圖、文經時報出版授權,摘自《用地理看歷史:得中原者,為何得天下?》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