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蜂最兇!花蓮護管員遭虎頭蜂螫休克 吊掛送醫撿回一命

▲虎頭蜂螫人致死的案例時有所聞,這也是造成許多人聞「蜂」色變的主因。(圖/花蓮消防局提供,下同)

▲▼虎頭蜂螫人致死的案例時有所聞,這也是造成許多人聞「蜂」色變的主因。(圖/花蓮消防局提供,下同)

記者王兆麟/花蓮報導

中秋月圓人團圓,但是越接近中秋節虎頭蜂卻是越兇猛,花蓮縣消防局提醒民眾中秋節從事戶外活動當心遭虎頭蜂「圍爐」猛攻。花蓮消防局表示,日前發生林管處護管員於和仁礦區附近山區執行任務時,遭蜂螫咬昏迷休克的案件。所幸經通報119緊急報案處置,透過花蓮縣消防局及空中勤務總隊的合作救援下,患者終於順利在90分鐘內送醫救治恢復清醒。

其實自清明過後一直到中秋之前,正是消防人員疲於奔命為民「除蜂」的旺季。消防局統計2019年9月18日~2020年9月18日間,全年累積共有2080件次的除蜂案件出勤,而2020年4月5日(清明)至2020年9月18日(旺季)間就有1445件次,佔全年除蜂案件的69.47%。因此從清明至中秋間稱為旺季不為過。

▲虎頭蜂螫人致死的案例時有所聞,這也是造成許多人聞「蜂」色變的主因。(圖/花蓮消防局提供,下同)

更讓人擔憂的就是遭蜂螫咬,因為虎頭蜂螫人致死的案例時有所聞,這也是造成許多人聞「蜂」色變的主因。但一般民眾也常把虎頭蜂與其他胡蜂甚至是蜜蜂搞混。虎頭蜂在分類上屬於昆蟲綱(Insecta)膜翅目(Hymenoptera)胡蜂科(Vespidae)中胡蜂亞科(Vespinae)胡蜂屬(Vespa)。從生態的角度而言,捕食性的胡蜂,尤其是虎頭蜂,卻也對世界各地的養蜂業造成威脅。虎頭蜂對經濟、人類健康與生態系的衝擊有極嚴重的影響,其捕食大量的獵物進行育幼,會對當地的原生物種競爭食物資源,造成原生種的胡蜂、鳥類、爬蟲類等食物短缺,破壞了自然的食物鏈和森林生態系統的循環,因此造成生態上重大危害。

對人類而言,除了上述的危害之外,最害怕的就是遭到蜂螫。消防局統計2020年4月5日~9月18日間,遭蜂螫受傷而報案的共計有57件之多。而蜂螫到人的反應卻也因人而異,蜂螫後最危險的就是人體對蜂毒中所含蜂蛋白的過敏反應,有些體質過敏的人被螫一針後就可送命,蜂螫最主要的危險性便在於此。

▲虎頭蜂螫人致死的案例時有所聞,這也是造成許多人聞「蜂」色變的主因。(圖/花蓮消防局提供,下同)

清明過後一直到中秋之前,正是消防人員疲於奔命為民「除蜂」的旺季。

虎頭蜂的社會性極強,還會群集攻擊,由其秋冬季節正值蜂巢構築的時期,而且是蜂后產卵孵化具有生育能力的下一代蜂后時期;因此巡邏的工蜂會加大警戒區域,變得更凶猛,以防下一代被消滅,警戒範圍更可達數十公尺之遠,進入到警戒範圍之內,都可能被虎頭蜂視為侵犯而遭到主動攻擊。

建議從事農作或野外活動時應做好虎頭蜂防護措施,儘量穿著長袖長褲,勿穿著鮮豔衣服、噴灑香水及大聲喧嘩;看到單飛的虎頭蜂,表示已進入牠們的棲息範圍,最好停止前進並遠離,切勿用手拍打虎頭蜂,避免引起蜂群攻擊。虎頭蜂的毒針也與蜜蜂不同,為獵食生存工具,可連續終生重複使用、多次螫叮,並不像蜜蜂(蜂針有倒鉤狀之構造)螫後,會在受害者皮膚留下毒囊。

倘若真的不慎遭到虎頭蜂螫咬,由於毒性潛伏可達數小時甚至是數天,除了被螫時的劇痛外,如果被螫次數不多,數分鐘~數小時內的身體會出現過敏反應,過敏反應來得越快、危險性越高。過敏反應可能為發癢、暈眩、胸部不適、眼瞼嘴唇等部位明顯腫脹;但如果被數十隻或是多次螫傷,或本身體質,嚴重者則可能會產生喉頭水腫、呼吸困難、身體虛弱、乃至過敏性休克,也可能引發瀰漫性血管內凝血反應甚至死亡。

若遇到蜂群攻擊時,應分秒必爭快跑(團體攻擊時分開奔跑),並保護頭部,可用衣物蓋頭,或一面跑一面用衣物在頭頂輪轉,將衣物拋出 (虎頭蜂會對被攻擊目標噴放化學物質,以告知其他同伴集中攻擊)並朝反方向快跑。

►偷偷分享少女秘密!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