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年前「雪隧鑽掘巨獸」變身 高公局國5公共藝術作品開幕了

▲▼18年前「雪隧鑽掘巨獸」變身國5公共藝術作品。(圖/高公局提供)

▲18年前「雪隧鑽掘巨獸」,變身國5公共藝術作品。(圖/高公局提供)

記者賴文萱/台北報導

「十多年的歲月啊!」幾位當年參與雪隧工程的夥伴,看著雪山隧道導坑的隧道鑽掘機(TBM)感嘆,雪隧鑽掘巨獸,竟能變身國5公共藝術。交通部高公局今(23)日在國道5號頭城交流道高架橋下及蘇澳服務區發表「國道5號宜蘭段公共藝術計畫」《平安回家》及《流動的光河》2件公共藝術作品,以及民眾參與計畫成果展,並自109年9月23日起至10月25日止展開一系列公共藝術活動,藉此再現雪山隧道偉大工程之歷史精神。

▲▼18年前「雪隧鑽掘巨獸」變身國5公共藝術作品。(圖/高公局提供)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林佳龍親臨記者會現場,與藝術家合影。(圖/高公局提供)

▲▼18年前「雪隧鑽掘巨獸」變身國5公共藝術作品。(圖/高公局提供)

交通部長林佳龍今特別親臨記者會現場,他指出,貫通雪山隧道,是如此艱辛與偉大,因此特別頒發感謝狀給時任工務所副主任薛憲征與當時在現場指揮TBM操作的機電副主任冷耀東。曾參宇工程的夥伴回憶,當年隧道內塵土飛揚、高溫悶熱,但隧道內的水特別冷,曾經泡在水中更換每顆重達80公斤的削刀,就算穿了防寒衣,仍冷到發抖。

事實上,雪山隧道是國內首度引進TBM工法,雖然在工程初期鑽掘四稜砂岩時吃盡苦頭,但在工程中後期卻成為加快工進的大功臣。而當年三部TBM只剩下導坑的「北宜一號」留了下來。

▲▼▲▼18年前「雪隧鑽掘巨獸」變身國5公共藝術作品。(圖/高公局提供)

▲公共藝術作品「平安回家」,置於頭城交流道高架橋下。(圖/高公局提供)

由羅萬照建築師設計,這部TBM變身為公共藝術《平安回家》,將在頭城交流道高架橋下與大家碰面。另外,蘇澳服務區還有藝術家楊尊智創作的《流動的光河》,以及鄒金玉結合居民共創的《種樹成林》,都讓交通建設有更多人文演繹。

▲▼▲▼18年前「雪隧鑽掘巨獸」變身國5公共藝術作品。(圖/高公局提供)

▲公共藝術作品「流動的光河」,置於蘇澳服務區。(圖/高公局提供)

林佳龍說,期待這些新地標能為重大工程公共藝術做好的示範。未來交通部也會持續落實重大建設紀實與文物保存,導入更多設計美學,讓用路人可以更認識台灣的地理人文。

高公局表示,這次計畫以國道5號為軸心,北於國5頭城交流道高架橋下,由在地藝術家羅萬照團隊以導坑TBM為素材創作的《平安回家》、南於蘇澳服務區由當代藝術家楊尊智團隊創作的《流動的光河》,除了2件結合雪山隧道歷史精神的作品,由宜蘭縣博物館家族協會執行的《種樹成林-民眾參與計畫》成果展,同步於蘇澳服務區2樓展出。

▲▼18年前「雪隧鑽掘巨獸」變身國5公共藝術作品。(圖/高公局提供)

▲藝術家導覽國5公共藝術作品。(圖/高公局提供)

高公局說,透過藝術創造方式,在保有原始精神、尊重其歷史脈絡之前提下,再塑宜蘭地景形象,並開創國道公共藝術新地標,更藉此再現雪山隧道偉大工程之歷史精神。

►我們的美麗就用白紙黑字寫下來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關鍵字: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