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用AI人工智慧單導極心電圖,30秒就可偵測出心房顫動,可儘早使用抗凝血劑預防中風發生。(圖/慈濟醫學中心提供,下同)
記者王兆麟/花蓮報導
心血管相關疾病宛如不定時炸彈,保守估計65歲以上高齡者,至少4%有潛在性心房顫動問題,80歲以上更攀升到10%,但往往民眾在家感覺心臟不舒服,到了醫院做心電圖檢查又測不出來。花蓮慈濟醫院高齡整合照護科許晉譯醫師表示,運用AI人工智慧單導極心電圖可提高偵測出心房顫動的機會,可儘早使用抗凝血劑預防中風發生。
75歲潘先生,日前因為腳部的蜂窩性組織炎入院接受治療,卻反覆跟許晉譯醫師抱怨胸口悶痛不舒服。患有多重心血管疾病的他,同時又有氣喘的病史,仔細詢問下發現病人有心悸的症狀,住院中的心跳數也持續在每分鐘100下以上。但是醫院常規的10秒的靜態心電圖與1天的連續心電圖檢查,卻都沒有發現心房顫動的問題。後續接受心肌灌注檢查的結果,也查無異狀。
心房顫動在早期的時候,就很像泥鰍一樣,醫師想抓都抓不到,經常病房重複檢查、往返急診,都沒辦法找到正確的原因。許晉譯醫師表示,目前健保給付常規使用的一天型、多導極心電圖,需要將一堆線路以及心電圖機「黏」在身上一整天,除了洗澡困難、無法劇烈運動等不方便之外,還有可能作白工,這全是因為心律不整出現的時機相當難預測。幸運的人一天就可以檢測出問題,但也常見有1、2周,甚至是3個月以上才出現一次心律不整症狀的案例。但是這些心臟的問題倘若沒有確認原因,最後可能會發生腦中風,造成腦部的永久性傷害。這也是心臟內科醫師與神經內科醫師需要通力合作的領域。
許晉譯醫師表示,潘先生是典型的陣發性心房顫動的患者,必須透過病人清楚的症狀描述以及仔細的評估後,才可能發現這種容易造成腦中風的心房顫動發生。幸好,潘先生接受了七天單導極連續心電圖的進階檢查後,才順利檢查出心房顫動。許晉譯醫師仔細評估潘先生的中風風險後,開始使用新型抗凝血劑,可有效預防腦中風發生。
但是,在台灣健保資料庫資料顯示,有高達將近六成的心房顫動患者,沒有正確使用抗凝血劑治療。許晉譯醫師表示,由於心房顫動容易產生血栓,所以患有心房顫動的病人,中風的機率是一般人的5倍。唯有從觀察自己有無心房顫動症狀開始,提早發現心房顫動,依照醫矚服用抗凝血藥物及心律藥物,才能降低腦中風以及心臟衰竭的可能,甚至避免二次中風發生。
配合十月二十九日世界腦中風日,花蓮慈濟醫院於十月二十四日下午一點三十分於協力樓一樓協力講堂,舉辦「預防中風.從心開始」健康講座,由心臟內科蔡文欽醫師與高齡整合照護科許晉譯醫師分享,讓民眾認識心房顫動與腦中風的關係以及如何發現、照顧這兩種疾病。現場還提供一百名,年滿六十五歲以上長者做心房顫動篩檢體驗,僅需30秒就能完成新型單導極心電圖篩檢。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