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轉載作者9月27日於《思想坦克》發表的投書)
● 吳學展/網路評論人
台灣的podcast泡泡似乎越吹越大(?),除了總體收聽人數成長、節目數量繼續成長、業配廠商類型成長、龍頭節目業配價碼成長,還有另一個重要指標:政治部門紛紛加入。
在過去這兩週,就有這三件事情:
促轉會開了一個Podcast行銷標案,金額60萬;
民眾黨立委蔡壁如開了她的Podcast頻道《壁爐爆報》;
民進黨副秘書長林飛帆和民進黨不分區立委洪申翰也一起開了節目《請對準你的麥克風》。
(本文提及節目的超連結皆用Spotify,以兼顧iOS與Android使用者。)
▲ 圖/洪申翰Facebook。
Podcast的泡泡會不會幾個月後就破掉?大家都在觀望。但可以肯定的是,即使總體收聽人數還不及Facebook、YouTube、Line等等在台灣已經非常成熟的媒介平台,但短期內,許多人都對podcast投以期待。而且,如何預言是一回事,但「自我實現預言」也是可能的:如果越多人加入,那成功的機率可能就更高。
關於台灣 podcast 產業的基本情況,兩週前筆者在〈台灣「podcast元年」的6個觀察〉這篇文章已有初步介紹(也可參考長篇幅的版本)。今天則是要從「政治」的角度來討論podcast。
政治人物使用podcast或任何行銷工具,都須先定義問題。
從狹義的政治部門的視角出發,Podcast就是一種網路行銷工具。
以政治網路行銷工具而言,在台灣Facebook仍是最大宗,其次是LINE(又分成LINE官方帳號,或僅是群組),再其次則是YouTube和Instagram,Podcast則是最近才引起大家的興趣。
▲ 台灣的政治行銷工具,以FB為大宗,Podcast則是最近竄起的新平台。(圖/作者提供。)
既然Podcast「只是」工具,那就必須先定義要解決的行銷問題,並同時了解這個工具的特性,才能知道「這個工具能否解決那個問題」。
先不談Podcast這東西。
上週末舉行的「回到對流層|公共議題行銷年會」,其中一位講者是「大橡科技」的PORSCHE,主講關於政治在Line的使用。
我沒有參加、僅是聽參加者轉述,PORSCHE在演講中提及一個很重要的實證經驗:
對於地方型的、已有「組織基本盤」的政治人物而言,透過線上工具(LINE)推廣線下活動是非常有效的方式。
然而,如果是一位初出茅廬的菜鳥候選人,他要做的第一步就絕對不是啟用LINE帳號,而是先到目前仍是使用人數最多的平台(例如Facebook)投放廣告,先獲得更多曝光,再決定下一步操作。
這一段描述,只是要強調行銷的最基本概念:先定義問題,再去尋找工具,千萬不要只是「別人都有,那我也要有」。
最近幾個「政治podcast」的重要指標
回到Podcast。
Podcast的產業現況與技術面的限制,在前面那篇文章都已有初步介紹,例如總體收聽人數有限、除了Apple與Spotify的「排行榜」尚無其他有效的擴散機制,其他還包括節目單集平均時間偏長(30分鐘起跳,不像YouTube多為10分鐘甚至5分鐘以下)、多數聽眾的收聽情境是一邊做其他事情一邊聽節目……等等。
那麼,在這樣的前提下,政治人物「應該」踏入Podcast嗎?又要「如何」踏入?老實說,我沒有正確答案,所以只能跟大家分享近期幾個重要案例。
1. 促轉會podcast行銷標案
促轉會在發布這個標案前,據了解,內部曾從「促轉會自己開一個頻道」,討論到「與外部頻道合作」,最終標規內容定案為後者。
促轉會已經從零打造了4萬人的Facebook粉絲頁,最近也剛開設Instagram 帳號,從這過程可以看見,政治部門社群團隊對於「再開一個自媒體頻道」成本效益評估的嚴謹性。
2. 民眾黨立委蔡壁如的《壁爐爆報》
目前只有一集,就內容本身而言是四平八穩(錄音品質有點差),節目結構是由一名助理提問,再由蔡壁如來回應。
以政治人物來說,最直覺會想到的節目企劃就是「跟大家聊聊最近發生的時事」,但實際上政治人物有沒有魅力、聲音好不好聽、立場能踩到哪裡、論述的能力如何,可能才是勝出的關鍵。
▲ 圖/壁爐爆報。
3. 民進黨副秘林飛帆與同黨不分區立委洪申翰的《請對準你的麥克風》
目前也只有一集。節目上共有4人,除了前述2位檯面上的人物,一位是未露出姓名的「Sky哥」,還有一位是洪申翰辦公室助理呂伊庭。
節目基調也是聊時事,除了掌握資訊與論點,因為是「更多人的聊天」,所以節目氛圍也較輕鬆。老實說,比我原本想像的好聽。
4. 民進黨立委蘇巧慧《水獺媽媽說巧話|聽巧慧說故事!》
從七月底上線,至今已有九集,內容是由蘇巧慧念童書內容,單集長度皆為10分鐘以內。與多數政治性的節目相比,這樣的做法非常特別,但也更「明確」。
蘇巧慧長期是關注教育文化、婦幼議題的形象,再加上她是區域立委(三峽鶯歌樹林),在選區的服務,就要更強調民生議題,例如選區學校的經費爭取、在地方舉辦適合闔家參與的軟性活動等等。
在這樣的條件下,一邊在選區與家長族群互動時,「附帶」提供這個傳統認知的「童書有聲書」服務,讓孩子能夠認識「巧慧阿姨」、「水獺媽媽」,進而提升立委在家長選民心中的形象。
這樣的節目企劃,看得出來蘇巧慧團隊在使用Podcast這工具時,行銷策略有經過更完整的思考。
▲ 立委蘇巧慧的Podcast主打念童書,有助提升在家長選民中的形象。圖/蘇巧慧 Facebook。
5. 無黨籍台北市議員邱威傑(呱吉)的《新資料夾》
網紅出身的呱吉,在新媒體上的影響力,其他同層級的政治人物短期可能很難追上。
其實呱吉的Podcast頻道從去(2019)年8月就開了,但過去主要只是「YouTube直播的聲音存檔」,直到今年8月初,才正式開啟了原生Podcast的企劃《新資料夾》,至今播出6集,由呱吉與他的助理采翎對談,主要也是聊新聞時事。
針對呱吉的案例,自帶流量、表演能力這些短期對其他人較難跟上的角度暫且不提,但呱吉原本「把YouTube聲音存檔放到podcast頻道」做法,其實可以反過來做,將Podcast音檔直接配圖上傳到YouTube頻道,對於尚在追求擴散與曝光的政治人物而言,不失為一個方式,因為收聽Podcast真的是一項數位能力門檻很高的行為,也能符合使用者在生活中更多元的使用情境。
就連龍頭節目《百靈果》也都持續這麼做(但他們的影片規格當然更高)。
▲ 圖/作者提供。
小結
對於政治人物來說,要從頭經營一個整體都還很小眾的自媒體頻道,確實應該經過嚴謹的成本效益評估,而且更要先定義清楚做這個頻道,是想要解決什麼問題、達成什麼目的。
其次,目前整體podcast的使用者樣貌,政治立場似乎較偏向本土派的(主要與年齡層有關),因此對這個陣營的政治人物而言,即使自己沒有頻道,還是有機會去上熱門節目,例如《百靈果》和法律白話文運動的《法客電台》都持續在訪談政治人物,《台灣通勤第一品牌》也曾在今年高雄市長補選時訪問陳其邁。
當然,若把經營自己頻道當成進入這個圈子的入場券,以換取與熱門節目合作的機會,這也是一種思考方式。
再者,「準備兩支麥克風,就開始聊時事」是目前podcast節目非常常見的類型。政治人物相較於圈外人,又有更多政治上的包袱,除非本身就是自帶流量的人,不然真的必須花點心思才能做出「差異化」,也才有可能脫穎而出。但這當然沒這麼容易。
最後稍微整理「政治圈內」的相關頻道:
民進黨副秘書長林飛帆與民進黨不分區立委洪申翰《請對準你的麥克風》
民眾黨立委蔡壁如《壁爐爆報》
民進黨立委蘇巧慧《水獺媽媽說巧話|聽巧慧說故事!》
無黨籍台北市議員邱威傑(呱吉)的《新資料夾》
無黨籍立委林昶佐《Metalhead Politics》
台灣基進黨主席陳奕齊《奕齊上下班》
教育部《MOE MOE 教育哪有這麼萌》
國立故宮博物院《國立故宮博物院》
其他雖然內容也是緊跟時事,但在屬性上是更外圍的節目,就不一一列出了。
熱門點閱》
► 吳學展/2020「Podcast 元年」熱錢正湧入 同級節目業配收入超越YouTuber!
► 李承殷/川普回歸影片大加分!能讓美國人起雞皮疙瘩甚至熱淚盈眶
► 御姊愛/Podcast比其他平台更具特殊優勢?給播客新手的五點建議
●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思想坦克》,原標題為〈政治網軍進攻podcast?──促轉會、蔡壁如、林飛帆與洪申翰都來了!〉。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