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美醫學中心緩和醫學中心主任柯獻欽表示,緩和醫療就是舒適照顧,安寧療護不是毫無作為地等死,而是醫療目標的轉移,不再強調治病延命,而是著重於生活品質。(圖/記者林悅翻攝,下同)
記者林悅/台南報導
國際「世界安寧日」在每年10月的第2個星期六,2020年適逢10月10日國慶日,全球安寧療護聯盟會為此訂定不同的年度主題,今年主題是「緩和醫療就是我的舒適照顧」,也點出了整個安寧療護的核心。
奇美醫學中心緩和醫學中心主任柯獻欽指出,安寧療護常常被貼上許多標籤,例如:照會安寧就等於「沒救了」、住進安寧病房就是在「等死」。所以一般病人、家屬不喜歡聽到「安寧」,就好像敲響了生命的喪鐘,失去了一切救治的希望,只能在絕望中苟延殘喘。
其實「緩和醫療」是一直普遍存在而且必要的,生病總會帶來身體與心靈的痛苦,治療本身也往往有其副作用,緩解這些疾病與治療帶來的痛苦,就是緩和醫療的基本目的。治病醫療則著重在改變病程,以治癒疾病或延長生命為目標。治病醫療與緩和醫療並非互斥,而是可以並行不悖的,只是在不同的病程階段,二者的比例組成不同。例如:流行性感冒,給予抗病毒藥物,試圖縮短病程,就是治病醫療;但感冒一定會發燒、咳嗽、喉嚨痛、打噴嚏、甚至全身酸痛,這時給予退燒止痛藥、止咳化痰藥、抗組織胺等,目的是讓我們減輕症狀,那就是緩和醫療。
隨著我國人口快速老化,慢性病與功能障礙的盛行率將急遽上升,依據2013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超過有86.3%的老人至少罹患一項慢性病,68.5%老人罹患兩項慢性病,47.3%老人同時罹患3項或更多的慢性病。這些慢性病鮮少有治癒的可能,大多數的老人終身都要與慢性病共存亡,我們能做的就是減輕症狀、減緩失能、促進生活品質,這也是緩和醫療的概念。
許多家屬會對罹病的家屬隱瞞病情,特別在病人是老人家時,擔心他們因害怕而失去求生意志。但這在「病人自主權利法」通過後,對本人隱瞞病情是違法的,病人自主權利法第5條明文規定醫療人員有責任「將病人之病情、治療方針、處置、用藥、預後情形及可能之不良反應等相關事項告知本人」。根據2010年權威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雜誌(NEJM)的研究:對於末期肺癌病人,讓病人知曉病情,早期介入緩和照護,反而比傳統治療更能延長病人的生命,這可能因免除了一些無效醫療所帶來的副作用,病人反而能活得更長久、更有生活品質。
所以早期緩和醫療介入是奇美醫學中心緩和醫學中心的年度工作重點之一,對於晚期無法治癒的癌症,在診斷之初,仍積極接受抗癌治療(如:化學治療、標靶治療、免疫治療、放射線治療)時,就導入緩和醫療的概念,不僅可以處理疾病或治療所帶來的不適,另外提早對預後有所準備,萬一病情惡化時才不會措手不及。早期緩和醫療不僅適用於癌症病人,對於慢性器官衰竭的尿毒症、肝硬化、慢性肺阻塞、心臟衰竭、或老年失智症也都能有所幫助。
奇美醫學中心緩和醫學中心也積極規劃社區安寧療護的工作,由於社會形態的變遷,目前有愈來愈多的老人家或失能者是住在安養院、養護之家裡,這些機構內的住民大多是老衰或疾病纏身,常因反覆感染進出急診室或反覆住院,蠻多人都有安寧療護的需求。奇美醫學中心與有意願的機構合作,由機構護理師篩檢出有安寧需求的住民,再由奇美醫學中心的安寧居家護理師訪視評估,探詢病人/家屬意願,甚至可以在機構裡召開家庭會議或預立醫療照護諮詢(ACP)。
回顧走過的路,2008年7月奇美醫學中心奇恩病房在創辦人許文龍、董事會、院長邱仲慶及院內諸多同事推動下誕生了。2012年5月設立安寧療護委員會,2013年8月成立緩和醫療中心,下設癌症、非癌症、急重症、教育研究、早期緩和與ACP各組,整合相關資源,期望提昇院內同仁安寧照護的態度與知能,提昇病人生命末期照護的品質。
奇恩病房由最早的11床擴展到20床;安寧共同照顧護理師擴充到5名,提供分散在其他醫療單位的末期病人的協同照顧工作,共照師是安寧醫師與原專責醫師的溝通橋樑;而居家照顧是末期病人最期待的照顧模式,奇美醫學中心安寧居家團隊的護理師也擴充至8位,奇美醫學中心安寧居家照顧數量在全國名列前茅。
奇美醫學中心緩和醫學中心主任柯獻欽表示,緩和醫療就是舒適照顧,安寧療護不是毫無作為地等死,而是醫療目標的轉移,不再強調治病延命,而是著重於生活品質。人生不過數十寒暑,活著的日子就該用來享受生活,而不是強忍病痛地挨命。在這12年不算短的日子裡,我們深深感謝社會大眾對我們的支持,讓我們得以不斷成長、繼續進步,讓更多身心靈遭受病魔荼毒的人們,能接受安寧緩和醫療的幫助而得到寬慰。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