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中綠色部分為波多黎各,是美國在加勒比海的自治邦。(圖/Wiki)
● 作者/US Taiwan Watch:美國國會台灣觀測站
這次美國大選當中的重大議題,除了Covid-19疫情以及經濟狀況之外(中國議題也是,但外交政策一向都不是大選中的決勝點),還有一個被人們忽略但卻同樣影響非常深遠的議題: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Washington, DC)以及波多黎各(Puerto Rico)是否可以成為新的「州」,因此將擴充參議院的席次為104席。
▲ 波多黎各是位於加勒比海上的一個富裕小島。圖為波多黎各聖胡安。(圖/路透)
華盛頓特區&波多黎各 高比例非裔&拉丁裔
《華爾街日報》(WSJ)於10/16發表一篇社論談這件事,在這篇評論當中同時也簡介了美國國會設計的目的,所以非常推薦大家來讀。
這是署名為編輯室(The Editorial Board)的社論,也就是整個報社的立場。
簡單來說,假設民主黨贏得參院多數,很有可能會推行法案,將華盛頓特區及波多黎各升格成為一州。《華爾街日報》將這個提案稱為Senate-packing,因為提升地位代表著一州會多兩名參議員席次,而這將永久改變參院的生態。
(註:美國參院是一州兩位參議員,一屆任期六年,每兩年改選三分之一。眾院是根據人口比例決定眾議員人數,一屆任期是兩年)
▲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是為聯邦政府所在地。圖為美國的國會山莊。(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目前首都華盛頓特區並不是一州,在國會裡面沒有代表,但有選舉人票三張。
波多黎各是位於加勒比海上的一個富裕小島,人口有將近350萬、面積九千多平方公里,約台灣的四分之一大。目前是美國的一個自治邦,但並不是一州。
要把這兩地提升為州的主張很簡單:反映該地區的人口代表性,尤其這兩地都有很高比例的非裔美國人和拉丁裔人口。
新領地提升到州的層級,這在過去聯邦的擴張過程是很常見的,不過,上一次有新的州加入是1959年的夏威夷和阿拉斯加。當時共和黨艾森豪總統同意將阿拉斯加納入,換取民主黨人支持夏威夷納入的提案(現在這兩地的政黨傾向已經反轉了)。不過當時的擴充是兩黨各取所需,但這次假設要擴充,則只有民主黨得利。
這兩地爭取提升地位的提案都由來已久,尤其波多黎各的提案是獲得兩黨支持的。不過情況在近年有所改變。
《華爾街日報》反對提案
首先是在憲法層次,《華爾街日報》認為民主黨的「中位選民」在這幾年是大幅左傾的狀況(補充:例如出現像是桑德斯這樣的代表人物,而這是因為有許多人對於整個政治制度感到不滿意,認為沒有辦法反映人們的需求),這會反映在眾院的民意分布,但參院本身的設計(六年任期,每次改選三分之一)本來就不是要用來快速反映民意的。
因此,即使目前美國民意分布改變,但民主黨在參院仍然是沒有什麼太多的新突破,一方面就是因為每次改選的比例只有三分之一。
《華爾街日報》提醒大家美國憲法的設計,參院是每州兩位代表,眾院以人口比例決定代表,這是一種聯邦制下的妥協,除了提供小州更多留在聯邦內的誘因之外,參院本來就是要用來穩定政治權力分布用的。
第二,在兩地分別的狀況來說,《華爾街日報》也認為不妥。在DC方面,因為聯邦政府重要機構都在這裡,如果聯邦政府沒辦法直接控制這邊的相關單位,而必須將權力讓給州政府,那麼聯邦政府組織的安全是會有疑慮。
在波多黎各方面,雖然兩大黨都支持漸漸往州的層級邁進,但近年的公投過程都充滿爭議,甚至還被杯葛,可見這在波多黎各境內是充滿爭議的議題。假設現在提升為州,難保以後不會出現分離主義運動,會造成非常多動亂。
《華爾街日報》的結論是:當然這些提案是可以多討論的,但許多可能的後果必須要更仔細評估,目前沒有看到倡議者去談這些後續可能的風險。
《華爾街日報》認為,川普總統已經破壞了太多美國政治長久以來的常規(Mr. Trump has undermined many 20th-century American political norms),假設民主黨想要「恢復正常」,那麼應該不是用這種對於整個憲政體制影響深遠的方式來做。
▲ 美國參議院。(圖/路透社)
《華爾街日報》批判川普 ≠ 挺民主黨
1. 這則社論包含了現在的重大議題,也介紹了國會當初的設計,還談到一點歷史。真的是非常有趣。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華爾街日報》一般認為在意識型態光譜(社會議題)上是屬於中間偏右的,經濟議題則是比社會議題更偏右一些(華爾街大公司當然都希望政府少一點管制,不要管太多,因此在經濟議題上面自然會偏右)。
不過,它也是在像是Pew所做的媒體立場調查當中,少數幾間被兩大黨支持群眾都表達認可的媒體,以讀者群的政治立場來看是偏向中間。
《華爾街日報》對川普的批評不少,但並不會因此就直接支持民主黨,例如本篇評論的最後一段結論就是一個範例。
(還是要不厭其煩講一下,批評川普的某些政策,不代表批評他所有政策,更不直接代表是民主黨的支持者)
▲華爾街的公司大都希望政府少一點管制,在經濟議題立場右傾。(圖/路透社)
2.《華爾街日報》先前對貿易戰的報導非常詳盡,很推薦大家來看《大國攤牌》這本書。
他們對貿易戰的立場是偏向於反對,但理由很顯然不是因為「親中」,而是因為貿易戰牽涉到太多美國的企業,美國自己的損傷會非常大。
他們先前就有報導過像是農業部、貿易代表署USTR等單位,都必須盡力去維持中美的貿易協議,然後不斷要求中國多購買美國的農產品,因為那直接關乎美國的利益。
3. 波多黎各兩大黨的勢力算是平衡,但民主黨稍微佔優勢。華盛頓特區則是民主黨佔絕對優勢,例如2016年的得票率是93:7(沒看錯,就是如此懸殊)。
這也是為什麼像是福斯主播Chris Wallace(第一場總統選舉辯論會主持人)住在DC然後要登記成民主黨員,因為這樣才能參與例如市長「初選」的投票。如果沒有登記成民主黨員,那麼你在正式選舉投的票有投跟沒投是一樣的(當然,對市議會成員可能還是會有些許的影響)。
4. 先前有人開玩笑說,假設台灣成為美國的第51州,那以人口數來說會變成第三大選舉人團的州,僅次於加州與德州(佛羅里達2100多萬人會變成第四大州)。
那麼,總統候選人大概要每週搭飛機到台灣造勢。不過,以面積來看,台灣大概排在43名,比馬里蘭州略小。美國國土面積真的是滿大的,每個州都等同於國家的規模了。
● 本文獲作者授權,轉載自《US Taiwan Watch:美國國會台灣觀測站》,原標題為〈美國重大議題爭論:華盛頓特區及波多黎各是否可以成為新的兩個州〉。
熱門點閱》
► 張競/十月驚奇的困獸之鬥 臨門一腳的負面宣傳能催多少票?
●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