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對台政策「70年演變」懶人包:「4大法源」川普政府通過3個

川普與蔡英文熱線,引發國際關注。(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美國對台關係4大法源,其中有3個是川普政府通過的。(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記者林彥臣/綜合報導

2020美國總統大選「對中政策」始終是雙方陣營角力的重要議題之一,所有對中政策的議題,勢必會牽涉到70年來美中台三方在台海的恩怨情仇,現任的川普政府上任之後,對台政策的大轉變也是讓所有台灣人最有感的一任總統,對台關係「4大法源」當中,其中3個就由川普政府通過的,也因此這次的美國總統大選讓台灣人格外的關注,以下就從美國對台政策的演變,來了解美國大選對台灣的影響。


《台灣關係法》(Taiwan Relations Act,TRA)

美國與台灣的中華民國政府於1955年簽訂的《中美共同防禦條約》(Sino-American Mutual Defense Treaty),因為美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於1980年正式終止,美國國會於1979年以國內法的形式,制定位階高於中美三個聯合公報(Three Joint Communiqués)的《台灣關係法》,並由總統卡特 (Jimmy Carter)簽署實施。

《台灣關係法》具體內容包括

1.1979年1月1日之後不承認「中華民國」用語,而是使用「台灣治理當局」一詞繼承了中美共同防禦條約中的類似形容,將「台灣」一詞定義為台灣主島和澎湖群島,不包括金門、馬祖等外島。

2.該法案通過授權建立一個實質大使館來管理美國和台灣的「事實上的外交關係」,並指出,除非另行終止,否則中華民國與美國在1979年之前達成的任何國際協定仍然有效。唯一被終止的條約是《中美共同防禦條約》。

3.《台灣關係法》並不保證美國會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襲擊或入侵台灣時進行軍事干預,但也沒有明令放棄它,因為該法的主要目的是確保總統不會單方面改變美國的台灣政策。 該法案規定:「美國將向台灣提供必要數量的防衛物資及技術服務,以使台灣能夠維持足夠的自衛能力。」但是,有關美國將向台灣提供的防衛物資及服務的種類及數量的決定將由總統和國會決定。

▲黑拉拉成「保護色太強」!總統和柯拉克合照牠意外成亮點。(圖/總統府)

▲《台灣旅行法》通過之後,使台美官員互訪具備相關法源依據。圖為美國國務次卿柯拉克(Keith Krach)訪台。(圖/總統府)

《台灣旅行法》(Taiwan Travel Act)

2017年1月13日,總統蔡英文過境訪問舊金山期間,由美國親台國會議員重新提出相關法案,2018年2月28日,參議院不分黨派一致同意通過,2018年3月16日美國總統川普簽署法案正式生效,四天後,美國國務院亞太副助卿黃之瀚訪問台灣。

《台灣旅行法》具體內容包括

1.美國在政策上應該允許所有層級的美國官員前往台灣政府,並與對應的台灣政府官員會面。

2.允許台灣政府官員進入美國,並在適當的尊重條件與美國官員包括國務院、國防部以及其他內閣機構官員會面。

3.鼓勵駐美國台北經濟文化代表處及任何台灣政府在美國成立的機構在美國進行正式活動,並使美國國會成員、聯邦及各州政府官員、台灣政府高層官員參與其中,而不再受到限制。

▲美國總統川普簽署《美墨加貿易協定》(USMCA)。(圖/路透)

▲《2018年亞洲再保證倡議法》牽涉的國家不只台灣,但是在對台軍售部分強化了法源依據。(圖/路透)

《2018年亞洲再保證倡議法》(Asia Reassurance Initiative Act of 2018)

該法案的內容主要為制定美國於印太地區的長期戰略願景,並維護美國在該地區的國家利益;賈德納主張,該法案能夠將美國利益置於優先,向美國盟友提出再保證、威懾美國的對手,以確保美國在該地區的領導地位,所以法案涉及的對象不只是台灣,還包括日本、南韓、澳洲等國,該法案於2018年12月31日由美國總統川普簽署通過。

《2018年亞洲再保證倡議法》具體內容包括

1.《亞洲再保證倡議法》要求為日本、南韓、澳洲及台灣等盟友提供再保證,並建議美國政府連續5年配置15億美元的預算發展與印太地區的關係。

2.針對美台關係部分,《亞洲再保證倡議法》第209條款重申支持美國與台灣間政治、經濟及安全的合作;依台灣關係法、中美三個聯合公報及六項保證實現美國對台灣的承諾;反對改變台海現狀,支持兩岸都能接受的和平解決方案。

3.要求美國總統應定期對台軍售,並依台灣旅行法派遣高階官員訪問台灣。另在第205條款將台灣納入美國應肯定的夥伴交往之列。

▲▼川普。(圖/路透)

▲台北法案內容,支持台灣加入國際組織,並且強化台美經貿合作。(圖/路透)

《2019年台灣友邦國際保護及加強倡議法》(Taiwan Allies International Protection and Enhancement Initiative (TAIPEI) Act of 2019)

總統蔡英文自2016年上任以來,先後有7個邦交國與中華民國斷交,加上美中關係因美國總統川普於2018-2020年發動美中貿易戰陷入低谷,美台關係持續回暖,親台參議員賈德納(Cory Gardner),在美國國會提案協助台灣維護國際空間,認為此舉符合美國的國家利益,參眾兩院議員一致無異議通過,於2020年3月26日由川普簽署通過,成為美國國內法。

《2019年台灣友邦國際保護及加強倡議法》具體內容包括

1.對於採取嚴重行為來破壞台灣的國家,美國將考慮減少與其經濟、安全、外交上的接觸。

2.美國應主張台灣參與所有的國際組織,台灣應在其他組織獲得觀察員的身分。

3.美國貿易代表署(USTR)應與國會協商,尋求機會進一步增強美台經貿關係。

▲▼2020環太平洋軍演。(圖/截圖自FB/RIMPAC)

▲《國防授權法2021》提出邀請台灣參加環太平洋軍演等軍事合作。圖為2020環太平洋軍演。(圖/截圖自FB/RIMPAC)

除了上述4項常態性的法源之外,在美國《國防授權法2021》(National Defense Authorization Act,NDAA)草案當中也指出,建議邀請台灣參與環太平洋軍演(Rim of the Pacific Exercise,RIMPAC)美軍歐文堡陸軍國家訓練中心(NTC)聯合訓練,以及其他聯合軍演、軍事演練、軍事交流、軍售與國防工業合作等議題。

▲▼美國民主黨籍總統候選人拜登在辛辛那提州競選活動上發表演說。(圖/路透)

▲拜登可能不希望被貼上「對中國軟弱」的標籤,預測如果當選總統,還是會重視台美關係發展。(圖/路透)

雖然台美關係在現任總統川普任內急速增溫,不過是否意味著民主黨候選人拜登當選之後,將導致台美關係生變?根據《中評社》報導,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高級研究員葛來儀(Bonnie Glaser)認為,如果拜登勝選,拜登政府對台灣的支持可能不會那麼公開、明顯,甚至對台軍售可能也將「安排在適當時機」,藉此減少對美中關係的負面影響,尤其拜登不希望被視為對中軟弱,所以下屆總統不論是川普或拜登,都將繼續加強與台灣的關係。

►更多【美國總統大選】相關新聞請點此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