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英九不滿民進黨光復節扯「一中」:多讀書再批評比較有水準

2020年10月25日 10:15

▲▼     馬英九 出席「林婉珍九十回顧展」        。(圖/記者張一中攝)

▲前總統馬英九。(資料照/記者張一中攝)

記者蕭羽耘/台北報導

今天是光復節,前總統馬英九25日開轟,民進黨居然有人說,這是與對岸唱和「一中原則」,配合中國大陸對台灣進行政治鬥爭與操作,還有人堅持以「終戰」的說法來否認台灣光復的史實,希望民進黨多讀一點近代史再批評,比較有水準。

馬英九25日在臉書表示,台灣人民對日抗戰是從清廷割讓台灣開始,比1937年七七事變早42年。1894年甲午戰敗,清廷被迫於乙未年(1895年)4月簽下《馬關條約》割讓台灣,舉國震驚,全台悲憤。

馬英九說,台灣被割讓後,日本原以為可順利接管,但日軍在桃園、新竹、苗栗、彰化、台南及屏東等地分別遭受強烈抵抗,歷時6個月。台灣人民大部分皆非正規軍,甚至必須使用農具對抗日軍,卻仍士氣高昂,使得日本不斷增加軍力到兩個師團,近衛師團長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及第二師團長山根信成少將都死於這場「乙未戰爭」。根據學者統計,台灣官兵死亡人數約7萬8千人,若納入平民計算,則死亡總人數超過10萬人,將近當時人口3%。

他提到,台灣反侵略、反殖民的武裝抗日行動,並未於乙未之役結束,直到1915年台南爆發的噍吧哖(西來庵)事件,長達20年,之後再轉為非武裝抗日。包括成立「台灣民主國」的丘逢甲、劉永福,組織新竹義軍的吳湯興、徐驤、姜紹祖,主導霧社事件的原住民莫那魯道,發動台南噍吧哖事件的余清芳、羅俊、江定,以及推動非武裝抗日的林獻堂、蔣渭水、廖進平、翁俊明、連雅堂、蔡培火等眾多抗日志士,他們以行動證明台灣人展現台灣主體性,效忠的祖國絕非日本。

馬英九說,直至1941年對日宣戰時廢止《馬關條約》,並於1943年《開羅宣言》中要求日本歸還東北、台灣與澎湖。因為抗戰勝利,台灣才得以光復,重返中華民國版圖,也才有今日的自由民主與繁榮。

他提到,台灣光復終結了日本50年的高壓殖民統治,也告慰乙未抗日熱血犧牲的台灣軍民,紀念台灣光復,更是紀念中華民國與台灣唇齒相依的密切關係。因為中華民國抗戰勝利,才有台灣光復。

馬英九強調,有台灣光復,中華民國在台灣才有正當性及合法性,沒有台灣光復,又哪來總統蔡英文口中的「中華民國在台灣屹立」?紀念這段攸關國家存亡的歷史,應是每任中華民國總統責無旁貸的重任。

他表示,至於中共在八年抗戰中的角色,在故總統蔣中正長的領導與號召下,中共確實有參加抗戰,並獲得國軍第十八集團軍與新四軍的番號。但是,中共參加的絕大多數是敵後游擊戰,正面作戰除平型關之役外,絕大多數是在國民政府蔣委員長領導下進行的,光復台灣的主張,也是蔣委員長在「九一八事變」後就提出,並成為國民黨的政策。

馬英九砲轟,把台灣光復與中共的「一中原則」胡扯在一起,實在太離譜,希望民進黨的朋友多讀一點近代史再批評,比較有水準。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