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S格林巴利症候群與疫苗關連難判 專家揭研究:罹流感更易誘發

▲▼公費流感疫苗接種。(圖/記者洪巧藍攝)

▲公費流感疫苗接種,資料照。(圖/記者洪巧藍攝)

記者洪巧藍/台北報導

台中傳出1名51歲男子在接種流感疫苗10天後出現急性多發性神經炎「GBS格林巴利症候群」命危。感染科醫師表示,GBS是一種嚴重神經性病變,目前發生原因不明確,但通常由某種感染誘發,患者多會留下後遺症,以肢體障礙為多。而根據最新一份大規模流病資料分析研究,不認為流感疫苗與GBS發生有關連,反而是罹患流感或者類流感,才會增加發生風險。

該名男性今年第一次接種流感疫苗,10月10日施打之後,20日出現四肢無力、頭暈等等症狀,送醫病危插管住進加護病房,經過治療已經在昨晚清醒,但尚未完全脫離險境。院方診斷他罹患急性多發性神經炎「GBS格林巴利症候群」,外界擔心是否與流感疫苗相關。衛福部長陳時中表示,會請醫院提出相關報告,後續交由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審議小組研判關連性。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具有感染科與神經科專業的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馬偕醫院醫務專員邱南昌受訪表示,GBS格林巴利症候群是比較嚴重的神經性病變,是否會留下後遺症得看神經受傷程度,每個人的症狀程度不同、差異性大,但完全恢復者少,留下後遺症則以肢體障礙的比例較高。

邱南昌解釋,GBS是免疫系統攻擊自己神經系統導致的疾病,一般情況身體免疫系統為對抗外來物質,會產生免疫反應來減少身體受到傷害,然而免疫系統可能「昏頭」,把身體組織當成外來物攻擊,至於免疫系統出現過度反應原因還不清楚,但通常有誘發因素,最常見是某種感染導致。

至於施打疫苗是否會成為誘發因素,邱南昌坦言,學理上無法完全排除,但又不見得在關連性上可以劃上等號。在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審查中,會從文獻、病程時間點以及相關病菌培養、血清學或分子生物學等方式證實其關連性。

邱南昌說,感染可以分為細菌與病毒,其中病毒比較不容易偵測,除了培養需要時間,可能從兩週到一個月,血清學研究可能也要多次檢驗看抗體變化,分子生物學方式更有專一性。另若想從打疫苗反應進行釐清,GBS的發生率又低,都有其困難度。

不過,邱南昌也提及,今年有一則最新研究,統計22篇流行病學文獻、大規模資料的結論指出「不認為流感疫苗與該疾病有關連」,反而是罹患流感或者類流感時會增加發生機會,且遠大於流感疫苗!也因此,不要因為GBS而不接種流感疫苗。

根據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審查流程,衛生單位蒐集相關資料送委員會,委員必須在90天內完成審查,通常審議小組會希望給予患者最大福利,沒有辦法證實其關連性的個案,會列「無法排除」給予救濟,但不代表認定有關連性。

過去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審查也曾收到打流感疫苗後發生GBS個案,但當時還沒有該份最新文獻,本次審查判斷應會納入考量。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