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浪底大壩工程位於河南,號稱黃河五50奇景之一。(圖/翻攝 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介紹館)
記者任以芳/河南報導
今年大陸長江流域各地發生淹水事件,但回顧過去黃河歷來才是害河,根據歷史記載有多次氾濫、決堤改道紀錄,數以萬計百姓受苦。大陸政府為了改善淹水問題,斥資千億興建小浪底水利大壩,工作人員接受《ETtoday新聞雲》記者採訪表示,黃河在河南段是「豆腐腰」地質,防洪治理最為凶險,小浪底的建成不但有效攔截泥沙,也被列為世界水利工程史上最具挑戰性的水壩水庫。
▲小浪底列入世界級大壩工程。(圖/翻攝 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介紹館)
黃河-中華母親河
黃河是大陸的第二長河,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河南、山東9個省,最後流入山東省渤海。黃河一年產生16億噸泥沙,12億噸排入大海,4億多噸泥沙在下游形成沖積平原,利於種植。但歷史記載兩千多年以來,黃河共發生316起大小洪災,包含有6次嚴重潰堤大改道。
1953年大陸黃河水利委員會首先開展勘探、測量工作,由於黃河長期排洪輸沙,下游河道普遍高出兩岸地面,也是經常造成水患的主因,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主要功能必須能防洪攔砂。不過,工程地處黃河中游最後一段峽谷出口,地質情況複雜,建壩技術難題特多。
▲小浪底2001年底主體工程全完工,具有防洪、防凌、發電、排沙等功能。(圖/翻攝 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介紹館)
「世界級水壩」施工困難
1991年9月,大陸宣布興建小浪底水利樞紐開工建設,工作人員介紹,「小浪底大壩主體工程集合多國承包商,開工後因地質特殊出現坍塌、設計變更、等原因影響進度延後;截流後,承包商以地質變化、設計變更趕工、後繼法規等理由,向業主提出高額索賠。」
最後,這項工程改回大陸幾個工程局自己接手,組成聯營體(OTFF)以勞務分包的方式,承擔截流關鍵項目,用13個月時間補回耽誤的工程,1997年10月28日截流,2000年初第一台機組投產發電,2001年底主體工程全完工,具有防洪、防凌、發電、排沙等多項功能。
▲位於大陸河南省的黃河灘區,改造生態園區。(圖/記者任以芳攝)
「尊敬大自然」告別黃河灘區
黃河水被小浪底大壩攔下,攜帶的泥沙自然沈降,因此形成長達一百多公里的清澈水面。工作人員表示,「近年,黃河上游大力改善生態環境,減少入沙量,一高一低的水沙調控使小浪底排沙量增加,一正一負節省出44億立方米庫容,相當修建44座大型水庫,大大延長小浪底大壩的使用壽命。」
▲大陸政府安排黃河灘區居民搬遷到新大樓。(圖/記者任以芳攝)
三十年來,大陸政府改善淹水,黃河灘區周邊數十萬戶居民面臨搬遷問題。位於封丘縣李庄鎮就是一處回遷特色小鎮,趕在冬天到來之前,社區內外一片金黃色,沿路都在堆放曬玉米。
▲黃河灘區農村居民漸漸習慣都市生活,依然保留曬玉米習慣。(圖/記者任以芳攝)
從農村搬到市區,沒有額外空地曬玉米,家家戶戶延續過去傳統,選擇在路邊或社區空地集體曬玉米。《ETtoday新聞雲》記者訪問住戶丁大娘,她表示,「偶而懷念農村生活,真的淹水淹怕了,現在政府安排住大樓更舒適,有自來水、電,不想再搬回去。」
▲河南濟源黃河三峽。(圖/記者任以芳攝)
小浪底水壩帶動觀光
小浪底工程建立後,帶動周邊觀光生態旅遊,位於大壩上游20公里處濟源黃河三峽成為熱門景區。該地屬於黃河中上游,水質意外清澈,平緩無波濤洶湧景象,所以黃河水沒有想象中渾濁,顛覆遊客印象。
▲河南濟源黃河三峽位於中上游,水質清澈。(圖/記者任以芳攝)
當地解說員介紹,「黃河三峽重點三景,分別是孤山峽、龍鳳峽和八里峽,沿途都是奇山異石,充滿神話色彩。」比如,鯀山禹斧講的是大禹父子接力治水的故事;犀牛望月講的是趙匡胤與楊家將的故事,每一處轉彎風景都是一個有趣的傳說故事。
相較長江三峽壯闊,濟源黃河三峽屬於清水秀水景觀,有種高峽出平湖視覺美感,每年吸引百萬遊客人潮,體驗另類黃河水鄉風情。
▼黃河三峽另一處景點桃花島。(圖/記者任以芳攝)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