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斯合作保育「藍碳」 中山大學發現全球首例鹽草屬海草雜交

2020年11月1日 04:51

▲▼      中山大學發現全球首例鹽草屬海草雜交  。(圖/中山大學提供)

▲中山大學發現全球首例鹽草屬海草雜交。(圖/中山大學提供)

記者崔至雲/台北報導

海草床除具有防止海岸侵蝕、生物棲地與育幼等功能,更提供鄰近海洋生態系不可或缺的碳源,是海洋中重要的固碳者、地球重要的「藍碳」之一。中山大學海洋資訊科技暨生物學系助理教授劉商隱與斯里蘭卡魯胡納大學海洋學系教授T合組研究團隊,透過分子鑑種,率先發現全世界第一例「鹽草屬」海草種間雜交,獲國際期刊「PeerJ」刊登。

中山大學指出,近年來,因氣候變遷與人為干擾,全球海草床覆蓋率正以每年7%的速率逐年減少,急需進行多樣性調查、保育及復育。海洋儲存了地球上至少90%的二氧化碳,大約為39萬億噸,是地球上最大的碳儲存庫,海洋每年約可吸收25%排放到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海洋生物總含碳量雖然只有陸地植物碳含量的千分之二,但每年的固碳量卻與陸地植物相當。

▲▼      中山大學發現全球首例鹽草屬海草雜交  。(圖/中山大學提供)

▲2018年12月至斯里蘭卡Gulf of Mannar 沿岸採集海草。(圖/中山大學提供)

中山大學說明,位處熱帶的斯里蘭卡自1983至2009年經歷26年內戰,基礎海洋研究十分缺乏,海草相關研究也不例外,以海草多樣性研究來說,過去30年間所發表的國際論文屈指可數。

中山大學海資系助理教授劉商隱指出,本研究為全球第一篇以斯里蘭卡海草為材料並進行分子鑑種的文章,中山團隊在2018至2020間共赴斯國進行兩次採集,發現一新記錄種與兩種可能新種,顯示過去斯國鹽草屬的多樣性被嚴重低估,且卵葉鹽草與大葉鹽草種間有頻繁的雜交。近幾年斯里蘭卡海草覆蓋率因污染等人為因素急速下降,且種類組成與過去有顯著改變,造成豐度較低的海草有地區性滅絕的可能性。

▲▼      中山大學發現全球首例鹽草屬海草雜交  。(圖/中山大學提供)

▲鹽草屬中最小葉長4.42–6.61mm。(圖/中山大學提供

劉商隱進一步表示,與斯里蘭卡環境與氣候相仿的台灣也有豐富的海草生態系,目前本島、東沙島、鄰近離島皆有海草分布紀錄,但只有東沙與澎湖海域有較完整研究,除了以上兩個地區,台灣其他海草床因海岸開發與人為活動,造成棲地碎裂化,各地族群都不大,因此較不受重視。目前台灣有紀錄的海草為12種,但整體而言,台灣海草床缺乏全面性與長期監測研究。

▲▼      中山大學發現全球首例鹽草屬海草雜交  。(圖/中山大學提供)

▲中山大學發現全球首例鹽草屬海草雜交 。(圖/中山大學提供)

「守護台灣藍碳刻不容緩!」劉商隱強調,在全球氣候變遷與人為影響下,近年來台灣海草床覆蓋率明顯下降,例如2014年東沙海草床曾發生大量死亡,至今尚未恢復,他也觀察到,其他地點覆蓋率與豐度也在沿岸開發與遊憩壓力下明顯下降,「海草床的減少不只意味著海草多樣性減低,也代表海草床的生態系功能降低」,過去有學者研究指出,東沙海草床每年每平方公尺可捕捉約1公噸的碳,東沙島海域的海草床每年約可捕捉12萬公噸的碳,因此在未來大氣二氧化碳持續上升的情境下,台灣須正視海草多樣性與長期監測研究並加強科學教育,宣導海草床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設置海草保護區並進行復育,保護這些「台灣藍碳」。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