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SM出道等於「出身名門」!偶像最該被重視是外表、能力或品德?

2020年11月1日 21:44

文/多雲時晴

在我接觸韓國流行音樂的歷程中,最重要的起點,就是2009年SUPER JUNIOR的《SORRY, SORRY》。同年,少女時代的《Gee》、SHINee的《Ring Ding Dong》都挾帶極大聲勢席捲臺灣,並在不知不覺中,成為我們校園生活音樂播放清單的一部分。而這些團體,都來自於同一間經紀公司:SM娛樂

▲SM娛樂。(圖/翻攝自SMTOWN臉書)

▲SM娛樂是南韓最大造星工廠。(圖/翻攝自SMTOWN臉書)

我想,不論時代、不論是否喜歡偶像文化,「SM」這個名字,對於每一位聆聽韓國音樂的人而言,都無比熟悉。這些年來,它讓許多孩子的夢想在世界的舞台上開花結果;當然,也不可避免地有些令粉絲心碎而黯然走下臺的人們。今日,先姑且不論近期每一則爆料的真實性究竟為何,我想談談不同面向的SM。

最精密的造星工廠
美國《紐約客雜誌》的撰稿人約翰‧西布魯克(John Seabrook)於2017年出版《暢銷金曲製造機》一書。書中,他除了剖析美國流行音樂的製作模式外,也特別開闢一個章節,探討「韓流」不容忽視的影響力。

▲SM娛樂創辦人李秀滿。(圖/CFP)

▲SM娛樂創辦人李秀滿。(圖/CFP)

其中,作者便以SM娛樂作為切入KPOP的開頭:「李秀滿於1989年創立了SM娛樂。他首次成功出擊的作品是一位韓國歌手與嘻哈舞者,名叫玄鎮英,其專輯於1990年發行。不過,正當玄鎮英就要成為巨星時便因吸毒而遭到逮捕。

李秀滿被這個不幸的消息『壓垮了』,而這個經驗讓他學到完全掌控旗下藝人的價值所在:『他無法忍受無止境地宣傳與培養一名新人,卻只能看著這名新人在他身旁徹底失敗。』從此之後,他手下的明星都是使用一套熟練的藝人培訓系統製造,而非與生俱來。」

我想,大家應該都能理解「培訓系統」所指為何。確實,不只SM,每一間培訓偶像的經紀公司,皆擁有一套藝人培訓系統,只是SM執行得相當早,也相當精細與徹底:不論是外表、身材、站姿;抑或在舞台上所擔任的主唱、舞蹈、rap等角色,這些偶像的每一步,都是被公司精心訓練,且設計過的。

▲Super Junior。(圖/翻攝自SMTOWN臉書)

▲韓流天團之一的Super Junior便是由SM娛樂培養。(圖/翻攝自SMTOWN臉書)

此外,約翰‧西布魯克也有提到,李秀滿採用了羅‧佩爾曼將不同性格類型的人聚集在一個演唱團體的點子。如此一來,「團體」相較於solo歌手,不僅較能分攤風險,亦能藉由「不同性格的歌手,吸引不同性格粉絲」的特點,拓展更多的聽眾。這些年,SM的確也運用這些策略,收到良好的成效。

不過,隨著公司規模的擴大,近年SM似乎開始放手去做更多破格性的嘗試,像是男團NCT的誕生,便是鮮明的例子。在NCT中,李秀滿打破了傳統「團體」的概念,轉而以一種「流動性」的組成取而代之。然而,隨著時代與舊有規則的轉變,SM勢必也面臨著些許難關。

▲▼NCT第二張正規專輯 《NCT RESONANCE Pt.1》宣傳照。(圖/avex taiwan提供)

▲NCT流動性團體概念,至今總人數已經有23名。(圖/avex taiwan提供)

現實的難關
外表、能力與品德,哪項要素是在選拔偶像時,最應該被重視的呢?這依然是經常被討論的問題。

在90年代,也許只有「具體犯法」的行為,才會重創明星的演藝生涯;然而,今日只要在社群媒體上稍有不慎,爆料、抨擊與謠言便會立即在全球播送。這是時代的必然,也是旗下擁有眾多偶像歌手的SM娛樂,必須承擔的風險。

▲燦烈、Irene。(圖/翻攝自prada IG)

▲EXO燦烈與Red Velvet Irene接連因網路爆料重挫形象。(圖/翻攝自prada IG)

這些年來,「SM」始終是提及「韓流」時的關鍵詞,儘管現今在韓國偶像團體的市場中,SM已不再獨霸。如此一來,在偶像的生命週期更趨短暫、競爭更加激烈的此刻,被視為「出身名門」的SM旗下歌手,在外表、音樂或表演實力上,相較於其他公司有何過人之處?這是我看著近年的團體,想不斷叩問的疑惑,也是面對陪著我成長的SM娛樂,所留下的一些反思。

當實力無法作為說服大眾的後盾,當品德站在偶像包裝的反面,今後,我們又該如何看待「SM」這個名字的存在呢?


本文出自外稿作家:多雲時晴

白日是學院裡的文學研究生,夜晚是KPOP習舞者與聆聽者。在韓樂這塊海域潛水多年,終於浮出水面書寫,安撫自身躁動的靈魂。看更多請至粉絲團【癮韓】以及更多多雲時晴專欄文章

★ 版權聲明:圖片為版權照片,由CFP供《ETtoday新聞雲》專用,任何網站、報刊、電視台未經CFP許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轉載,違者必究!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