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消費模式改變,大多採線上購物,或是在募資平台上看到喜歡的產品,以募資的方式,贊助商品上市。(圖/123RF)
記者許展溢/台北報導
近年募資平台成為許多設計、創業者完成夢想園地,消費者能藉此買到特別又新穎產品,只是商品延遲出貨、廣告不實和品質瑕疵等一籮筐問題屢傳,消費者文教基金會公益律師許家華接受《ETtoday新聞雲》專訪指出,募資平台的出現主要目的在於協助提案者驗證商品、服務市場化可能性,在鼓勵創新的同時,勢必難以完全兼顧消費者保護,充分的「資訊揭露」會是提升消費者意願和調整心態的作法。
許家華說,群眾募資與消費者息息相關的是「預購商品」,會預購募資平台的消費者大體分為兩種消費心態,一是注重市場上同類商品的性價比;另一種是預購的商品在市場相當創新且稀有。實務上,提案者針對前者所能提供的最大讓步是取消訂單退錢,較難顧及到消費者收到貨品遲延問題;後者,提案者如有詳加說明預購商品處理進度,消費者通常能體諒提案者遲延及些許商品瑕疵。
若民眾十分在意商品延遲出貨、廣告不實和品質瑕疵的問題,則建議等募資平台出貨完畢後,鋪貨到一般通路再行訂購。當然,鋪貨到一般通路固然較有保障,也較能確定拿到產品樣貌,但相關的價格優惠也會隨之取消,這其中的拿捏是很微妙的。
▲消基會認為,群眾募資藏風險。(圖/消基會提供)
許家華建議募資平台,應加強揭露提案者的真實資料,否則等消費者拿到瑕疵商品或遲延到貨,要尋求法律途徑才發現提案者是海外人士,求償困難。至於政府想推的「履約保證」可以嘗試從特定產業或是單價達一定門檻(如1萬元以上)的商品,以免扼殺平台發展提攜新創產業初衷。
許家華直言,募資平台目前沒主管機關可管,提案者是否涉及詐欺、履約等狀況,除非受害者眾,檢察機關收到告訴才會發動偵查。否則,一般預購商品金額不高的情況下,民眾不會費時費力處理。在募資平台預購商品,基本上「能否取得成品」、「遲延出貨」和「產品規格是否跟廣告內容一致」這三種不確定因素會比一般網購平台要來的高,因此要「看提案內容」,是否跟收到的成品對得起來。
▲許家華認為強制資訊揭露,讓消費者知道提案者背景,有助於評估是否現階段是否預購。(圖/記者許展溢攝)
許家華舉例家人買過蓮蓬頭,原號稱握把為PLA聚乳酸材質,出貨後書面告知改成ABS塑料,對有些在意材質的消費者可能會影響購買意願。至於提案者很多都為2、30歲新創族群,常見問題是為了行銷所下的「廣告」,是否有抓準「規格」的成本計算,甚至是後續退貨跟客服機制成本,也應該一併納入考量。
少數個案中,會發生提案者與供應商之間的產品智財歸屬、營業分潤沒談清楚便倉促上架推廣,後續變更供應商反而動輒得咎違反契約或影響消費者權益。
對於募資平台遭質疑吸金成分多,許家華說明,台灣引進群募時是有顧慮違反銀行法的吸收存款的問題,但基本上募資平台只要謹守提案者與消費者間的契約約定,沒有經營挪用資金、約定利息或放貸等銀行業務,是較無此顧慮。
▲消基會曾提到,群眾募資部分品項都不符消保法。(圖/消基會提供)
許家華認為「強制資訊揭露」,讓消費者知道提案者背景、公司營運狀況、設立時間,有無參展等創業履歷,會有助於消費者評估是否現階段是否預購,會是目前成本較低的改善方式。將來發生消費糾紛時,一般消費者才知道向誰追訴,也減少募資平台不必要的連累。
雖群募平台爭議不少,但許家華仍舊強調,群募平台主要是鼓勵創業者,預先有作品雛型即可做出樣品,先展示給大眾確定有無市場價值,對市場是一件有貢獻、激發創意的事。
許家華強調,即使是已營運的公司,利用群募平台驗證市場反應,也比內部主管個人經驗決策,公正客觀些。想像沒這些募資平台營運,產業會死氣沈沈 。況且,絕大多數平台還是很愛惜羽毛,願意善後,整體創新投資都對產業有正向意義。 只是說,群募平台顧此失彼,自然難以充分保障消費者完整的權益,消費者有此顧慮建議將來鋪貨至一般通路再行購買會是比較穩妥的做法。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