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廖士鋒 李虎門 圖/多維TW提供
美國總統大選拉鋸開票,民主黨籍候選人拜登(Joe Biden)拿下過半選舉人票、接任第46任總統應是大勢所向【更新進度】,美國在歐洲的傳統盟邦有感於「自由主義國際秩序」的重建露出曙光,紛紛致賀拜登與副手賀錦麗(Kamala Harris),並要求川普(Donald Trump)接受敗選的現實。
這幅景象,看在亞太區域各國眼裏,恐怕更多的是百感交集,因為拜登尚未公佈具體的亞太政策內容。台灣無疑是箇中表現出最高焦慮的一角,畢竟台灣對於美軍會在兩岸開戰時來援的印象,在川普執政後期的多項軍售案、高官相繼來台的系列友台作為中,得到加固,主流媒體與綠營側翼粉專大多也強力支持川普連任。但如今川普敗局已定,如無意外,一個多月後白宮即將易主,台灣此刻最不安的提問,無非是:川普那些友台政策,拜登願意繼承嗎?
美若出兵 利益何在
對於拜登當選的焦慮,核心是能不能持續滿足台灣人對於美國在兩岸開戰時,會來救援台灣的想像問題。從民進黨政府的角度來看,雖然選擇了全面對抗大陸,但民進黨自己也知道,獨力決戰解放軍,被最終攻陷只是時間長短問題,然若引入美國「挺台抗中」,分攤對抗中國威脅的責任與壓力,自是有利民進黨政府遂行「反中」之大業。但從美國立場來看,其實未必願意輕易扛責,決定華盛頓最終入局與否、入局多深,端賴其評估兩岸關係折衝下的美國利益導向究竟為何。
美國在海外的利益,由於血緣、歷史文化、資金技術、資源等諸多因素,一向以歐洲和中東為重,至於對包含東亞在內其他地區的關注,則服膺於美國的全球戰略利益,尤其是維護美國所制定的國際政經規則,乃至於宣揚民主自由等;更具體地放到台海乃至於南海周邊,美國的利益大致可歸納為五種思路。
這五種理由,思維上或偏向現實主義(遏制中共成為區域霸權、「矽盾」、出賣台灣)、或偏向自由主義(藉守護台灣民主進而維護自由主義霸權),但是除了台灣作為籌碼被出賣掉之外,另外幾種思維,其實沒辦法確切給出一旦兩岸開戰美國究竟是否會出兵,以及會介入到何種程度的答案。尤其有幾類思維的終極目的,不必然只有死守台灣這個手段可以達成,幫助台灣本身即帶有風險,很可能導致美國這個燈塔自身的坍塌。
美國涉台的場景一
一旦美國決定不介入,那兩岸開戰發生後,就單純靠雙方的軍事作戰成果來論勝負,結果會怎樣,台灣人都心裏有數;若美軍選擇介入,則會引入新的變數。第一種介入方式可稱為低度介入,內容包含持續對台軍售、台美之間進行小規模軍演、擴大協助訓練國軍、提供台海周邊全方位情報支持等。
事實上,美國已實質低度介入台灣軍事格局多年,只是近期才有較多曝光,包含2019年4月美國在台協會(AIT)首度證實,館址內的派駐人員,從2005年起就包含美國海軍陸戰隊和三軍現役軍人,同年AIT處長也公開參訪台灣的海軍營區,2020年媒體更「不巧」拍到新竹樂山雷達站有美方「廠商」人員進駐;另外美軍與國軍特戰單位每年的「互動操演」(Balance Taper)、「閃光操演」(Flash Taper),以及漢光演習例行露面的美軍觀摩團,都是美方現役軍人來台的慣例。
雖然規模不大,但目前每年到台灣共有多少人次的美軍現役軍人,外界無從得知,只能確定美軍「存在」於兩岸關係中是不爭事實。不過,一來雙方沒有正式外交關係、二來美軍也沒有在台灣有基於條約為基礎的軍事權限,背後更有中國大陸與美國「三公報」的牽制,若依照「現狀」發展,一旦兩岸開戰,美國的軍事介入不會太張揚,很可能仍會集中在外圍支援、不直接介入戰事。
美軍直奔台灣場景二
至於美國如果決定高度介入,則可能遣派軍機軍艦巡弋台海,甚至與國軍有進一步公開的大型演習,「法理化」台灣作為美國盟邦的身分,向台灣正式派駐軍隊並大量部署進攻性武器,後者也等於把1979年以降的美中關係基礎歸零。
按照美軍的全球部署位階,包含「戰力投射根據地」(PPH)、「主要作戰基地」(MOB)、「前沿作戰據點」(FOS)、「安全合作地點」(CSL)等,後兩者因不見得有常駐人員,又稱為「浮萍基地」(Lily Pads),目前台灣跟美軍的海外部署相較,連「浮萍基地」都稱不上。美軍要介入兩岸戰爭,主要的跳板會是美軍的駐日基地。
美軍駐日基地中,最靠近台灣的空軍基地是在日本沖繩的普天間,離台北大約650公里;海軍基地則是橫須賀,離台北超過2,000公里。不過,前國安會秘書長蘇起曾統計,台灣周遭800公里航程不加油的範圍內,美國只有1座機場、45架飛機,大陸是40座機場、上千架飛機,台灣空軍軍機則不到400架。
因此,美國如果決心高度介入兩岸戰爭,除了宣示將協防台灣、具體維持台海「現狀」外,勢必要及早抽調軍力部署於台海周遭,可能的配置,如1996年台海飛彈危機時派遣兩艘航空母艦巡弋台海周邊,將台海「中立化」,或者部署可長期潛伏海底的俄亥俄級核潛艦,伺機打擊渡海解放軍,另外也可能抽調2020年8月已部署在印度洋迪戈加西亞島(Diego Garcia)的B-2幽靈轟炸機馳援台灣,甚至是美軍印太司令部直接登陸台灣島,全面接防台灣。
只是,這樣一來,中美就會面臨直接開戰的局勢,或勝或敗,都可能是大國生死存亡之戰,尤其,一旦戰爭從局部衝突上升到全面戰爭,甚至是核戰邊緣,後果更是不堪設想。
「捍衛霸權」的雙面刃
美國介入兩岸戰爭如果成功,不論是從自由主義還是現實主義的視角來看,都象徵著美國霸權的維繫,不過美國承受戰爭的風險,在於一旦失敗或將威信盡失,可能會從全球霸主降級為區域霸權,這反映在其後的國際體系秩序,則給予了至少雙極(bipolar)的存在空間。
據美國海軍研究所(USNI)的追蹤,2020年11月9日美軍航母戰鬥群在東亞僅有「雷根」號部署在日本橫須賀基地,而據蘇起的說法,自橫須賀啟程到台灣,需要三天航程,且據知美軍航母接令後,整裝也要費時三天,美軍若要以航母介入兩岸戰爭,從接令到抵達台海,前後至少需要五六天整備。
一個判別美國決策的重要依據是,自由主義霸權及二戰後的自由主義國際秩序,由於受到美國相對權力下降以及川普執政的破壞性衝擊影響,已經面臨極大的鬆動,可以預見拜登主政後的美國利益,將優先修復其國內破敗的基礎建設以及經濟紓困,並勉力縫補被川普撕爛的傳統盟邦關係。因此,儘管拜登上任不能解除中美關係間的結構性矛盾,但至少不會如川普一般,為了勝選或為凝聚支持,而狂打中國牌,中美關係料將回歸相對尋常的競合態勢。
若從更廣泛的政策層面來看,美國對中國大陸的政策也不必然以軍事介入台海作為主軸,因為目前在經貿政策、貨幣政策、科技技術與人才培育方面,美國還是有不少優勢,對美國來說,儘管中美結構性衝突浮上檯面,但相比直接以軍事行動介入台海戰爭,美國仍舊留有相當多低風險的政策應對空間,而此間的操作,或更相符於拜登競選標語「Build Back Better」所示,留待美國內部謹慎「重建」出新的對中國策略,而非兩肋插刀地為誰介入戰事。
日本視線 靜觀其變
試想台海一旦戰起,無論站在北京抑或台灣的角度,首要考慮的便是美國將會如何介入戰局。一如前述,以往美國軍事行動除了硬挺挺直接駛入台海戰場之外,其實還有尋求「在地」盟友支援的方式。
那麼,環繞台海四周與台灣地緣政治利益最密切相關,且與美國霸權利益最休戚與共的國家,非日本莫屬。畢竟,日本國土南端即與台灣經濟海域高度重疊,之間又有個中、日、台釣魚台列嶼等主權爭議。換言之,一旦台海發生衝突,先不論中共能否成功「接管」台灣,日本的國家利益可說首當其衝。
另一方面,美日兩國還有個「美日安保體制」。當初,該體制設置意義是美國對日本一國領土協防之允諾,伴隨冷戰時期為防範美國本土遭受遠東威脅,逐漸加修了「遠東」條款,以及「周邊事態」條款。這為日後美日得以聯合干涉「台灣問題」預留了伏筆。
◆本文節錄至《多維TW》月刊061期 台海戰爭 解放軍戰術全推演。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