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測被蜜蜂螫!左手腫成「哆啦A夢拳頭大」 結果曝:不想再被叮

▲▼肉身實測被蜜蜂螫。(圖/網友堯仔授權使用,未經同意請勿隨意翻攝,以免侵權)

▲工蜂的細針旁有兩根感針。(圖/網友堯仔授權使用,未經同意請勿隨意翻攝,以免侵權)

記者曾筠淇/綜合報導

蜜蜂的螫針因為有倒鉤,所以只要螫人,自己也會送命。先前有人好奇,以演化論來看,虎頭蜂因可一直螫人,所以存活至今還合理,但是螫針有倒鉤的蜜蜂怎麼沒被淘汰呢?貼文一出,就有自稱養蜂第四代掌門人的堯仔實測,完整記錄被蜜蜂螫的過程,並解釋為什麼虎頭蜂可以螫人螫很多次。

網友堯仔在PTT的Gossiping板上發文,解釋為何胡蜂(黃蜂)、長腳蜂(黃蜂類群)和虎頭蜂螫人時可以一直刺,但蜜蜂卻刺一次就得犧牲生命。他提到,蜜蜂的螫針是針對「哺乳類動物」皮膚而設計的,其經由產卵管變化成螫針,一刺進皮膚,針上的倒刺阻礙拔出,就會連同毒腺、毒囊從蜂體撕斷。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平時看到的蜜蜂針其實是銳利的螫針鞘。(圖/網友堯仔授權使用,未經同意請勿隨意翻攝,以免侵權)

▲▼肉身實測被蜜蜂螫。(圖/網友堯仔授權使用,未經同意請勿隨意翻攝,以免侵權)

▲▼肉身實測被蜜蜂螫。(圖/網友堯仔授權使用,未經同意請勿隨意翻攝,以免侵權)

▲▼堯仔手繪蜜蜂體內構造。(圖/網友堯仔授權使用,未經同意請勿隨意翻攝,以免侵權)

▲肉身實測被蜜蜂螫。(圖/網友堯仔授權使用,未經同意請勿隨意翻攝,以免侵權)

事實上,蜜蜂螫人時,需要花相當長的時間才能刺穿皮膚,有時還沒成功進入皮膚就被趕走,因此,為了在死亡後仍能有效注射毒液,分離的螫針、毒囊和屁股尾端肌肉依舊可以持續注射毒液;蜜蜂也因而有了不易拔出的倒鉤螫針、易撕斷的屁股毒囊,以及能獨立反射的肌肉動作來注射毒液。

工蜂的細針兩側各有一根感針,當螫針刺進敵人皮膚時,感針就會向外滑動而使針越刺越深,毒囊也會因收縮而使毒針更深入,直到毒液完全射進敵人身上後,工蜂才會「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原PO提到,螫針平時其實是藏在腹部末端體腔內,「我們看到的蜜蜂針其實是銳利的螫針鞘。」

▲▼肉身實測被蜜蜂螫。(圖/網友堯仔授權使用,未經同意請勿隨意翻攝,以免侵權)

▲堯仔肉身實測被蜜蜂螫。(圖/網友堯仔授權使用,未經同意請勿隨意翻攝,以免侵權)

原PO接著便抓了一隻守衛蜂「貢獻生命」,實測蜂毒在皮膚內的反應及時間。從畫面可以見得,守衛蜂起初因螫針倒鉤卡在原PO身上而暫時無法脫離,轉了好幾圈,留下毒囊、毒腺和螫針才離開;原PO故意不移除螫針和毒囊,讓其能夠節奏的持續抽動30秒至1分鐘,直到毒液完全注射後才拔針移除。

原PO的左手隨著時間越腫越大,經過5分鐘後腫得像「蚊子叮的包」,10分鐘後除了痛,還有一陣燒灼感,一直到1小時過去了,「這個時候已經不痛了,碰到才痛,整個拳頭像哆啦A夢一樣圓」,12小時後則已無感,「只剩腫脹!」

▲▼肉身實測被蜜蜂螫。(圖/網友堯仔授權使用,未經同意請勿隨意翻攝,以免侵權)

▲12小時後才無感!(圖/網友堯仔授權使用,未經同意請勿隨意翻攝,以免侵權)

原PO解釋道,蜜蜂螫人會散發出香蕉的味道,「主要是警告費洛蒙,用來標記敵人」,進而再吸引同巢的工蜂攻擊;不過事實上,只有在蜂巢附近被螫才會引起同巢攻擊,不論是工蜂、虎頭蜂或長腳蜂,其實都不會主動攻擊人。

原PO也從羅賓.愛德華(EDWARDS, ROBIN)1980年出版的書籍「工蜂:牠們的生物學和控制」(Social Wasps: Their Biology and Control)中,整理3點「為什麼虎頭蜂可以叮很多次」的原因:

1.胡蜂類的細針倒刺較鋒利,可以切斷皮膚纖維
2.胡蜂類的倒刺比蜜蜂的倒刺小
3.蜂類的肌肉比蜜蜂強壯,能夠在螫人後回收再刺

原PO實測後也笑稱,「不管怎樣,我都不想被虎頭蜂叮!」貼文曝光後,不少網友留言回應,,「用生命做實驗!推」、「專業喔」、「賣命演出給推了」、「蜜蜂犧牲了QQ」、「為了PO一篇優質文用自己做實驗太感人了吧」、「想看虎頭蜂的人體實驗!敲碗」、「感覺好痛!辛苦了」、「推實驗精神,太強了」。

本文經FB粉專「恩典蜜蜂事業」授權引用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